很难想象如此巨大的当代艺术作品一次性集体呈现,它们与他们不仅给公众带来了视觉冲击,更借着这些纪念碑特征的作品回顾中国当代艺术走过的那些年。日前,嘉德艺术中心携手国际资深策展人郑胜天、斐丹娜,共同推出开馆首个重要当代艺术展览——《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
观展先知:
集结15位艺术家大作
本次展览汇集了徐冰、吕山川、喻红、杨福东、曹斐、刘建华、黄敏、黄永砯、蔡国强、邱志杰、刘韡、徐震、张健君、汪建伟和孙逊15位当代艺术家创作的具有纪念碑特征的大型装置、影像和绘画。
展览《地标——测绘中国当代艺术》选择的15件作品,都是1985年以来当代中国艺术发展进程中颇具标志性的代表作。它们的主题又大多与地理意义上的某个位置相关联。因此,人们在北京文化新地标——嘉德艺术中心所见到的不再仅仅是架上艺术,它们的形式多样,材质也从身边而来,知名如《清明上河图》但看到的形态在艺术家手中展现得更为“现代”,有趣如义务小商器,它们堆积如山被请到了北京;甚至是一些以前大家无法想象近在咫尺的1比1还原的太空舱,连失重的状态都让人产生视觉错觉。
展览对公众开放,将持续到2018年1月31日。
作品推介:
作品《鬼打墙》
作者:徐冰 年份:1990年 材质:综合媒材装置
进入展厅,率先见到的就是这幅极具视觉冲击的作品。它是用传统的拓印方式将万里长城留存于纸本上。从1987年开始,徐冰便在尝试拓下长城的城墙。拓下城墙的过程便是不断把墨水“打”在附在城墙上的纸张上,从而将城墙墙面完整地印拓下来。
“鬼打墙”这一名称的由来,是源自1990年一篇对于徐冰的装置《天书》的批评中,作者将徐冰的作品称作是 “鬼打墙”。由此徐冰受到启发,将拓印城墙命名为“鬼打墙”,在24天的时间里与一群学生和农民拓印下了约三十米的城墙。

作品《蜘蛛网-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
作者:蔡国强 年份:2004年 材质:纸面火药粉
公众对于蔡国强的认知停留在奥运会的“大脚印”,然而在他的“指挥”下,烟火还可以玩成新的艺术形态。《蜘蛛网-为大英博物馆做的计划》是蔡国强为大英博物馆创立250周年而提出的。他计划利用一千公尺的导火索缠织一个巨大的蜘蛛网,挂在博物馆著名的建筑正面,然后引爆出大约6秒的壮观场景。蔡国强解释道:“(这件作品)是大英博物馆收藏网罗全球文化的象征,告诉我们所有伟大文明之间存在的错综复杂关系。”
作品《山水·风景-千里江山图》《山水·风景-清明上河图》
作者:黄敏 年份:2008年 材质:灯箱
《山水·风景-千里江山图》与《山水·风景-清明上河图》用一种全景却又是微缩景观的方式,将中国古山水和当下众生相并置在一个构图之上。这构成了作品的多义性:视点的多层次决定了观者在与画中人一起观赏风景时,也同时窥见到了画中人的内心风景,这种风景是由普罗大众的日常性制造的,带有社会、时代、生存面临的境遇种种信息量。最后,与中国文人意蕴的风景形成冲突、对比和互相观照。显然,艺术家用一种时空跨越的架构方式来打量这一世情,最后的结论是不言而喻的:生存与风景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一切风景都是内心的价值判断与取向。
作品《大狗》
作者:刘韡 年份:2014年 材质:狗咬胶、木、铁
刘韡从2006年开始使用狗咬胶进行创作。在《爱它,咬它 No.3》中,作者用狗咬胶创作了一批宏伟的建筑的模型:五角大楼、圣保罗大教堂、泰特现代美术馆等等。这些建筑细节毕现,却扭曲塌陷,像贫民窟般堆积一处,用消遣时代的材料营造启示录般的氛围。刘韡希望唤起观众最本能的反应:“狗对于这个(材料),或人对于这些建筑,可能是一个很动物性的、很本能的反应……”正如文化生产和历史制造都直接通向最根底的欲望。
作品《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
作者:汪建伟 年份:2016年 材质:木材、金属、喷漆
《生生万物》之《有脊椎的》可从其所处的时间、空间与运动形态来理解。这些不同角度的形体都是由木材结合钢铁、橡胶与喷漆制成。随着观众围绕这件装置的移动,能让他们体会到作品创作的过程,每一个角度都会为观众提供全然不同的视觉效果。信报记者 王萌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