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8日在北京音乐厅上演的“龙声华韵——王西麟作品专场音乐会”是国家交响乐团为推广和弘扬优秀中国作品举办的系列音乐会之一。担任指挥的瑞士指挥家埃曼纽尔·斯菲尔特曾执棒过王西麟专场音乐会,他大气洒脱的风格和精雕细琢的执着让音乐会的效果更加不凡。
音乐会上的《钢琴小协奏曲》由上海音乐学院附中唐瑾副教授担任钢琴独奏,三个乐章鲜活生动、异彩纷呈:第一乐章小快板有种青春的朝气与活力,活泼的同时又充满张力与爆发力;第二乐章是具有沉思气质的慢板,钢琴的八度跳跃轻盈灵动,似是沉思,又像欲言又止的无语凝噎;第三乐章则充满了民族趣味,作曲家巧妙使用了民间吹打乐中的“鱼合八”节奏和山西蒲剧音乐元素,让听众仿佛置身新春庙会,展现了民俗文化的独特魅力。
长达一小时的《第三交响曲》则是本次音乐会的重头戏。这样一部编制庞大、厚重深邃的交响曲在中国交响乐创作史上十分罕见。作品由四个乐章构成,第一乐章开头由大提琴和低音提琴奏出的主题如历史的汹涌波涛,此后英国管奏出另一主题与之对比。两个主题互相碰撞、激荡、纠缠、对抗……让人被时间长河中一次次的历史涟漪所震撼;第二乐章小快板则像粉墨登场的小丑,荒诞不经的音乐形象与魔幻现实主义的文学形象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乐章结尾又出现了作品开头的两个主题,让第二乐章的音乐内涵与第一乐章遥相呼应;第三乐章略显悲凉,中音长笛的主题和弦乐声部像历经沧桑后悲恸的啜泣,又像面对苦难时的哀嚎,大提琴娓娓道来的旋律像冰冷石碑上的悼文,严肃又默然,乐章最后中音长笛的主题与大提琴同时奏出,意境悠远绵长;第四乐章则充满节奏律动感,如江海潮水起伏涨落,乐队的力量如火山喷发,乐曲最后,最开始的两个主题再次出现,发展成为一次次拼尽全力的呼唤,并出其不意地在极弱的弦乐中结束了全曲。
《第三交响曲》深刻的作品内涵曾受到外国专家的一致认可。俄罗斯指挥家雷洛夫言道:“如果一百年前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要了解人类的百年历史,请他听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如果现在有外星人来到地球,请他听王西麟《第三交响曲》。”莫斯科音乐学院教师霍罗波娃博士写道:“中国一流的作曲家之一王西麟大师和他的《第三交响曲》天才般生动地发展了俄罗斯伟大作曲家肖斯塔科维奇的传统……希望全世界都能听到这部前所未见之作。”
音乐不仅是娱乐,它可以表达深刻的哲理和一个国家的文化内涵与民族性格。交响音乐虽然属于“舶来品”,但并不意味着不能表达中国文化的气质和民族传统。封闭守旧、各说各话并不能解决问题,只有互通有无、求同存异才能建立起真正的“文化自信”。我们同样不应把“中国音乐”和“西方音乐”狭隘地对立起来,而应用“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的视角将二者结合,王西麟的作品便充分地证明了这一点。
值得一提的是,这场音乐会上演的两部作品曾于27年前在北京音乐厅由国交的前身中央乐团进行了首演。27年的光景,对年逾82岁的王西麟而言格外富有意义。音乐会中作曲家起身致谢时,全场观众竟也起立为这位老作曲家鼓掌欢呼。散场后,平易近人的王西麟还向后台的十几名年轻人一一致谢。时光荏苒,他说他已不再认识北京音乐厅的工作人员了,但我们仍然清楚王西麟音乐作品历久弥新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