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所带来的震惊、恐惧、伤痛和遗憾,今天依然历历在目。十年后的5月12日,“思念如马,自别离,未停蹄”,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的校园里,莘莘学子把自己对于那场灾难的记忆和感怀,通过朗读的方式与更多的人分享。
央视大型文化情感类节目《朗读者》的线下互动项目“朗读亭”当天被放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图书馆门前,亭子里安装了高清的摄像和录音设备,朗读者可以进入其中,朗读自己选定的文字内容,记录下声音和影像。朗读亭一出现,大家都纷纷报名参与。
“那一年 2008年:我们的确用久违的诗歌召唤回了远遁的情感!叫做哀悯的情感,叫做慈悲的情感,叫做爱,叫做大爱,叫做感恩的情感,叫做奋起与不屈的情感!”北京外国语大学教师张翠朗诵了作家阿来为汶川大地震诗歌墙所作的序言《那一刻,那一天,那一年》。“虽然发生了地震,全国人民的力量非常让人感动,这样的感动永远值得人们铭记。”张翠说。
正在唐山念大学的刘欣懿听说外国语大学设立朗读亭,特意从唐山赶来。她念的是去年冬天写给父亲的一篇文章,她父亲在北京打着两份工,为了供孩子上学,日子过得艰苦而快乐。刘欣懿说,汶川大地震也有父亲永远离开了孩子,也有父亲失去了自己的孩子,她想通过自己这篇质朴的文章,表达对在地震灾难中不屈的父亲和母亲的敬意,“我更希望,地震过后的人们都能生活得快乐。”
“朋友,坚定地相信未来吧……”一位大学生刚刚读完自己写的《相信未来》,她说,“想献给经历过汶川大地震的人们,活着的人要好好生活。”她也同时在勉励自己,无论遇到什么都要相信自己,这样才不会被困难击垮。正在北京外国语大学读研一的王小文念了一首朋友写的诗《蓝眼泪》,她和这位朋友因曾同获上海的一个文学奖而相识,朋友对诗歌执著的爱、对文学的爱深深打动了王小文,“我希望更多的人听到这首诗,这也是对经历过灾难的人们的一份祝福。”
随着央视《朗读者》第二季的回归,这次朗读亭的线下投放已经是节目开播以来的第四批,除了北京外国语大学之外,在四川省图书馆、上海思南公馆、深圳当代艺术馆、西安陕西师范大学、杭州西湖涌金池观景台和广州师范大学也有朗读亭的身影,从5月10日到15日每天上午9点到下午6点对公众开放,朗读者们可以通过一段文字来表达内心深沉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