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舞台上久违的天津话、“大厨房”再现多年前天津人的大院生活、与每个天津人息息相关的40年人事变迁和时代更迭……天津人艺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创作的大型津味话剧《海河人家》正在本市光华剧院进行首轮演出,引爆观众“看天津人自己的戏”的热情。该剧由中戏教授、剧作家黄维若编创,天津北方演艺集团副总经理钟海担任艺术总监、导演,天津人艺院长王卫中担任出品人、舞美设计,天津人艺老中青三代演员演绎天津人的40年故事。该剧无论道具,还是故事,均精心打磨,每场落幕,观众都起立鼓掌,久久不愿离去,还有人感慨:“很触动人,那些场景、那些语调,历历在目,就是我们曾经的生活!”
海河畔小洋楼
八户三代一出戏
该剧的故事发生在海河边一座变成大杂院的小洋楼里,讲述了从1981年到2014年八户人家三代人的分分合合。孙家雷、孙大妈,李二东、李婶等老一代天津人豁达、热情、知足;孙大勇、舒小婷,李志明等年轻人试图改变、跟上时代潮流,不变的是骨子里天津人的善良、仗义。不同的观念,不同的性格,在这个被称为“大厨房”的院落中交锋。
当帷幕拉开,舞台上装置的小洋楼和大厨房里接地气的场景让很多观众感慨“起了一身鸡皮疙瘩,太鲜活太美好了,简直泪目!”男人们在院子里下棋,女人们择菜做饭,老辈儿天津人有一搭无一搭地说着家长里短,都是最寻常的琐事:我借你家一块蜂窝煤,收电费每家均摊几毛钱,粮票和油票够不够用……这是《海河人家》在舞台上还原的1981年大院生活场景,扑面而来的烟火气和年代感,一下子将观众带到了30多年前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这时,几户人家里那些20来岁的年轻人也开启了自己的人生轨迹:孙大勇作为厂长,决心改革工厂;李志明和孙小美追求潮流,倒卖磁带试图发家致富;苏青铜是返城知青,和离婚的玉婉旧情重燃。
话剧随后将节点放在1992年和2002年,时代变了,人的思想也在变化,整个大院的上一代都是工人,年轻一代有的成了上市公司的老总,有的成了金融才俊,有的肩负着一个工厂的命运,有的创业失败、苦苦寻求新的转机……但最终,所有人都在时代中找到自己的落脚点,以正能量激励自己和身边人面对生活,找到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海河人家》的故事可谓宏大,这个宏大并非将大时代和大事件一一重现,而是以人为本,着眼小人物的故事,用丰富立体的人物群像,映衬大时代的进步发展。
四十年“回忆杀”
天津观众有共鸣
两场演出下来,很多观众感慨:很久没有一部戏像《海河人家》一样,让人有如此强烈的代入感和归属感。原因很简单——剧作对天津元素的完美再现,激活了观众心底的记忆。
话剧场外陈列的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老物件,仿佛为《海河人家》做了一次“预演”:搪瓷水杯、暖水瓶、磁带、录音机、拨盘电话、BB机……引得大家纷纷拍照。舞台上的天津元素显现在每个细节中:开场就传出的《歌唱祖国》,是天津音乐家王莘创作的脍炙人口的经典,于淑珍和关牧村等天津籍歌唱家的歌曲,熟悉的天津时调也时时回荡在上世纪80年代的空气里。而演员们俏皮地道的天津话,每每让观众会心一笑,扮演李婶儿的李淑敏说,演出里不但要说俏皮话、天津话,还得有年代感,得是那地道的感觉。
40年家长里短背后,是中国和天津迅速发展的印记:1981年“大厨房”获悉引滦入津,之后就喝上了甘美的滦河水;1992
年粮票作废,覃婶儿埋怨老伴儿财迷存粮票,让自己少换了多少鸡蛋;大勇又轴又善良,他见证了改革开放以来工厂改制、合资办厂的种种政策……剧作家朱大平说:正因为这些细节,这部作品才显得生动、有趣、生活化。不着眼于大事件,不追求宏大的叙事,不玩弄花哨的技巧,以平实质朴,近乎白描的手法呈现,是《海河人家》精心、认真、扎实的艺术追求。
这样的“人艺大剧,天津制造”,也体现着天津人艺一直未改的匠人精神,建组两个多月,37位演员夜以继日,消化了4.7万余字的剧本,在舞台上呈现了160分钟的表演;小洋楼的舞台布景最高点距离地面约为8米,近100个灯光点、约100个音乐音效点、近200套服装、逾500件道具、150张分景道具图纸……而这部巨制幕后人员的话却很实在,《海河人家》出品人、舞美设计、天津人艺院长王卫中说:“《海河人家》这部戏呈现了一波‘回忆杀’,是我们以及我们的父辈甚至更长者经历过的事情,是实实在在的真事。”
《海河人家》今晚还将在光华剧院演出一场,此前本轮演出所有门票均已售罄。在家门口看自己身边人的故事,让观众十分动情:“与这个年代共成长,亲身经历了祖国改革开放的大发展,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跨越,成为世界经济大国,剧中的人物就是当年的左邻右舍,非常亲切,满满的都是回忆。”“几度打动自己,中山服家里人穿过,来水了、存粮票,一段历史,一段记忆。”
新报记者 王轶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