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曹家路,密云东北的山村,曾是长城的重要关口,蓟镇西协四路之一。明代担负京城东北防御的是蓟镇,辖区漫长,一直管到山海关。分布于长城沿线的军队分为四协,离京城最近的是西协。按照现在的说法,镇相当于军区,协相当于军分区。西协分为四路:墙子路、石塘路、曹家路和古北口。路在明代是军事单位,长官是参将。曹家路处于西协的东部,守护在京师东北的前沿,军事重地,规格很高。
要塞建营城
这一带群山连绵,山口处建起了众多堡寨,或设一门二门。在古代,城门设几座,有严格规制,不是随意而为。曹家路初名曹家寨,明初洪武年间建起城堡,城门设有三座,与众不同。《昌平山水记》载,“曹家砦……三门”,万历年间又行改造,城西再筑新城,连为一体,“复筑新营附城之西,二门”,面积扩大,周长为“六里三十六步”。名称随之起了变化,改为曹家路营城。城开西、南、东三门,重修了门楼,均有石制门额:西门曹家路城,南门延胜门,东门绝胜雄关。新城有西门,没有北门,“二门”何来?
改造城堡,因嘉靖年间,北方游牧民族常滋扰侵入,京师北部连续遭到极为惨重的损失,在嘉靖三十年(1551)筑起长城,隆庆年间再行修整,陆续在城墙上建起了空心敌台,增强了防御能力。接着,曹家路又扩建为营城,进驻更多士兵,统筹各个关口要道部署,及时调度,以备战时之需。
曹家路关,进京要塞,曾设参将驻守,统领指挥二十二座关寨。据《四镇三关志》统计,包括:将军台、柏领安寨、齐头崖寨、梧桐安寨、扒头崖寨、师姑谷寨、倒班岭寨、大角谷寨、汉儿岭关、水谷寨、黑谷寨、峰台谷寨、烧香谷寨、恶谷寨、南谷寨、遥桥谷寨、大虫谷寨、大水洼寨、苏家谷寨、姜毛谷寨、石塘谷寨、小台儿寨。同时还管辖边城一百六十四里,空心敌台五十八座,偌大范围。有“游击一员,都司一员”,高级军官驻扎于此。这些关寨名称,有的现在仍在使用,成为村落。
戏楼成文物
曹家路村位于雾灵山北麓,向东十几里,便是河北省,通往兴隆的必经之地。多次途经,看到过村子,公路南北两侧盖满房舍。现在的曹家路村有七八百户,约两千口人,下辖5个自然村。这在平原不算大,而在山区,村落散居,显出不同。村子行政上现在属于新城子镇。清光绪《密云县志》上记:“城形东南隅缺。”为什么城的东南角要缺失一角?许多城堡没有这种现象,很想实地踏勘,于是找到卢自有。他是本村人,62岁,对村里悠久的文化眷恋于心,致力于编修村志,熟悉村情。
问起古村。他说:村子是个大村,城堡里以前中药行就有十来家。城堡内外,庙宇众多,各具特色,曾有玉皇庙、娘娘庙、老君庙、三官庙、菩萨庙、真武庙、城隍庙、地藏庙、龙王庙、五道庙、关帝庙、火神庙、大庆寺等十五六座。这些寺庙都已无存。村东有古井,已废弃不用。
村里有戏台吗?老戏台没有,有一座1958年建的戏楼。当时那是个大空场,人员汇聚,有庙会、集市,很热闹。于是村里动意盖座戏楼。当时没钱,便动员村民义务劳动;没有建材,就拆了三官庙、娘娘庙等,建起了这座戏楼。卢自有引领来到路边。戏楼高大,传统方式建造,整修一新,彩绘鲜艳,漆红了柱子。舞台上方横书“敬祝毛主席万寿无疆”几个大字。戏楼前场地宽阔,装上了华灯,有了广场的味道。近前细看,戏楼山墙上挂有牌子, 2013年密云县文物普查登记,为文保单位。曹家路戏楼建材是旧物,记录了那段艰苦奋斗的年代,承载了村民的欢乐,应该存入历史记忆。
古城里不都是新房,有的门窗能看出民国时期的建筑特点,也有房子上写着“新兴百货店”的字样,窗户上挡着木板,看来早不经营,被零售摊点与超市取代。胡同里看到一处门楼,上有门当,两旁砖雕装饰也比较精致。卢自有说:这是丘家地主院,三进院落。进到院里,院子隔开,只能观看前院。倒座房住有一户人家,门窗还是原物,方格窗棂,木质黑旧。纸窗外钉着塑料布,窗下堆放着环保煤炭,主人做好越冬准备,透露出生活气息。
半个东便门
至于古城东南角,卢自有选了条直接的路线。南行不远,看到了安达木河,自东向西流淌。这就是书中所记缺失的那一隅。城堡去掉东南角,向内直角收缩。卢自有指着一侧墙面说:这里是城堡南墙。城墙内里为毛石,外部还残存着包砖。此处开出了小东门,既通常说的便门。城门下为条石,中间存有石制杠窝。门洞已经拆除,南墙上还残存着砖砌门券的圆弧痕迹,只能凭想象去连接顶部与另一侧。城门下有十来级石阶,仅供居民出入。石阶应是城门的宽度,不足两米。这就是“二门”之一。是风水原因,还是河边方便用水而开出此门,不论怎样,便门不是正门,也是城堡规制的体现。
安达木河当时结着冰,想从河上再寻南墙,已被房屋与堆放的垃圾挡住去路。只能返回向西,从另一条胡同去看。来到十字路口,卢自有说:古城有东西、南北两条主街,连接城门。这个位置是南城门。城门内有老爷庙,早已拆除。路口四边盖着新房,看不出城与庙的痕迹。
来到河边,看到了南墙,两米多高,约百米长,多为毛石,少部分青砖风化严重。墙下露出两三层条石。内里毛石,外包青砖,墙基条石,多么结实的城墙。站在河边打量古城,虽很残破,墙体多已拆除,间或看到上面盖起的房舍,由于位置低,还是显出城墙的高大。墙体不是直的,而是略呈弯曲。墙上留有几处排水口。城内用水与雨水要有顺畅的出路,古人已想到了排水问题。
顺路再寻城堡西墙,不知不觉,已走在城墙上。路边盖起房舍,城里地面垫高几十公分,只有墙外明显低下一截,还能看到墙体外侧。再去东城墙,更是难找。来到一户人家,在盖好的房屋里,看到了巨大的毛石,这是东城墙的仅存。北城墙在山坡上,依旧是毛石垒砌,全城存留最多,约高两米至五米不等,二三百米长,于树丛之中时隐时现。
卢自有说:城堡经过精心选址,北靠山,南临河,背山面水;东面有山为龙,西面有山称虎。城堡依山而建,处于坡地,北高南低。从清代城图上看,北墙不是平直,而呈尖形,应有减缓山上流水冲击,起到保护城墙的作用。
营城渐没落
曹家路营城因战争而辉煌,因安宁而没落,清初作用减弱,末年渐而废除。《畿辅通志》记:顺治六年(1649)裁减了游击,雍正十年(1723)又裁减了守备,只设都司一员,把总一员。驻守兵马也大幅裁减。清代还有都司署、把总署等办公衙门,现已无遗址。至卢自有幼时,城墙还完整,能在上面跑着玩。“文革”前后,各家盖房围墙,拆除了城砖与毛石。古迹也陆续先后拆除。
站在村子东北角,地势明显增高,能够看到村里许多屋顶,北城墙也看得更为真切。东南方看到了雾灵山,那里山清水秀,草木繁多。古书上称;上多奇花,又名万花台。山中不乏药材,所以古城中有了那么多的中药行,成为一方的集散地。军事重地,又有自然资源,使得商贾云集,沿袭之久,直至20世纪50年代还有那么大的市场,于是建起戏楼,成为文物。现今曹家路村与周边村子没有差别,只是在名称和残存的砖石间还能去追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