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同里住着老城代言人

  • 2018-05-29 11:23:53
  • 北京日报

东四六条的崇礼住宅,是国家级文保单位,古老的四合院建筑,让游客走到这儿总想多看看、再瞧瞧。但这里目前住着居民,谢绝参观。每到这时候,坐在门楼里的一位大爷就会搭话,给游客介绍两句。遇到痴迷胡同文化的参观者,大爷还会热情地邀请进院参观。

这位大爷名叫蒋连生,今年60岁,就住在崇礼住宅里。

“影壁上这词儿你认识不?它出自《诗经·小雅》,是吉祥如意、富足有余的意思。一般四合院的影壁上爱刻这俩字,图个吉利。”一天下午,记者经过崇礼住宅,站在门楼下对着影壁上砖雕的两个字拍照。坐在门楼里纳凉的蒋大爷主动当起了讲解。

看记者脸上流露出一丝怀疑的表情,大爷从旧沙发上站起来,绕到门后,从一个纸盒里抽出一张纸条,上面打印着“戬毂”两个字的注解:“古建用语,常在四合院等传统民居中出现……”

“这是我让街道办事处的人帮我打印的,谁来了,想了解,我就给人家一张,省得认错了。”蒋大爷说。

蒋大爷的岳母早先住在崇礼住宅,作为倒插门女婿,蒋大爷也跟着住了进来,一住30来年。这院子的故事,有的是听老住户讲的,有的是在一次次修缮过程中看到的,有的是从来参观的古建专家那听来的,有的是邻居们自己研究的。比如“戬毂”两个字,就是邻居们查《辞海》查出来的。

“以前我不知道什么叫‘磨砖对缝’,住进这个院儿以后我才知道的。”蒋大爷说。有一次,工人修缮门楼的内墙,打开严丝合缝的墙面,他发现,里面原来不是整块整块的砖,而是一些碎砖头什么的。“有两方面的作用,一个是防止热胀冷缩;另外还能防盗,小偷想在墙上掏一个洞钻进来,不行,一掏,墙就塌了。”蒋大爷一边说一边用手比划,“这个老砖不一样厚,外沿宽,里面窄。”

蒋大爷从原单位买断工龄后,闲暇时间多了。门楼里摆一张旧沙发、两把椅子,沏一壶茶,他经常坐在那儿看光景,和进进出出的邻居打招呼,看胡同里来来往往的人。

“有的人搞建筑的,专门来看。有的就是北京的老人,喜欢这个,也来看。看到这些真心喜欢的,我就爱给他们讲讲。”蒋大爷也不是逢人就讲,这位典型的老北京人,喜欢懂礼数的人。蒋大爷住前院的倒座房,高兴了会邀请参观者进前院看看。“有人不喜欢生人进来,咱就不往后院走。”

崇礼住宅里目前住着20多户居民,蒋大爷是其中的热心人。前院的卫生就被他承包了。门楼里,他一边放了一个烟灰缸,方便纳凉的人吸烟。他还在门楼的墙上用枣木做了一个无障碍扶手。“院里老人多,统一安装的那种无障碍扶手是不锈钢的,夏天烫冬天冰凉,哪有我这个枣木的好!”蒋大爷颇为得意。

去年胡同环境整治,修缮门前的照壁时,蒋大爷帮了大忙。“这照壁东边是新的,西边是旧的。补东边这一撇的时候我看见了,当时东南角有裂缝,我就拿纸贴在上面,第二天发现裂开了,我赶紧跟施工的说,这墙危险,赶紧修。”蒋大爷回忆。第三次修缮的时候,工人挖好了地槽,要打地基时,被蒋大爷给拦住了。“我说,别打,底下得埋钢筋,现在随便哪个车都比马车沉,撞一下容易倒。”听了蒋大爷的建议,施工时在墙里加了钢筋,现在修缮完,再也不用担心有安全隐患了。

不光蒋大爷,同院的马淳马大爷,今年66岁,在院里也住了30多年了,有时候有含糊的地方,蒋大爷还得请教马大爷。

也不光崇礼住宅,不光东四六条。随便走在东城的哪条胡同里,演乐胡同、方家胡同、青龙胡同、三眼井……看到那些有历史价值的门楼四合院,那里总会有一位大爷,先是冷眼旁观,发现你确实喜欢胡同文化,他就会打开话匣子,滔滔不绝地给你介绍他知道的这门楼、这院子的故事。

在胡同大爷的讲述中,胡同故事,代代流传。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