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店村是个古村落,成村的具体年代不清楚,有说是成村于辽代,也有说明代成村,而村名据说是由原村有三家店铺而得名,也有说因最早在这里落户的三户不同姓氏的人家而得名。
三家店村属于门头沟区龙泉镇,地处永定河出山口的东岸——永定河在西山蜿蜒百余公里后,从三家店出山后奔向平原。这里曾有京西古道上最大的一个古渡口,三家店村也因此成为连接山地与平原,也就是西山通往京城的咽喉要道,成为明清京西大道的起点。由于该村“控扼进出西山的大道”越来越多的商人,特别是山西的商人来此开店,使三家店村逐渐成为“西山内外的物资集散地和商贸中心”。同时这里是从南路赶赴妙峰山朝拜的必经之路,所以往来妙峰山娘娘庙进香的成千上万的香客,也促进了三家店村的餐饮、旅游、商贸、运输诸业的发展。
水峪村位于北京市西南80 公里处的房山区南窖乡,距108 国道8公里,距区政府所在地良乡52公里,距国家石花洞地质公园银孤洞景区10 公里。水峪村为深山区村落,全村沿一条西北东南向的沟岩分布,地势为西南高东北低,平均海拔500——800米。村中自然生态保持良好。而尤为宝贵的是该村尚有600间、100余套明清时代的四合院民居坐落在该村东缓坡之上,目前保留得都比较完整。一条S型的青石砌成的古道贯穿全村,村落成圆形,面南朝北,依山而建,形成独具特色的建筑风格,其最具代表性建筑有杨家大院、瓮门、娘娘庙等。
杨家大院位于水峪西山,始建于清朝乾隆年间,主体建设以北方风格为基准,石砌而成,格局为四进四出;门楼别致,蟠龙门岭,檐下石雕花卉簇拥,两座清朝风格的石鼓矗立两旁。瓮门指的是村内东翁桥的桥洞,其上雕有一块白石,石上有“宁水”二字,意在翁桥有拂水安洪之用。
除此之外,该村还是北京市旅游局命名的民俗文化旅游村,远近闻名的“水峪中幡”、“大鼓会”就出于此地。 今年,该村为发展旅游经济,投资50余万元,在村中摆放石碾128座,再现出山村古老的民俗文化。
古老的村落,就那么安静的深藏在群山之中。不单是古老,甚至已经破败了。但还好,还没有过多人为开发的破坏降落在他身上,使他还有机会延续自己几百年的传承。希望没有那么多人去打扰她的宁静,打扰他的衰落。大自然与时间总是那么匹配,无论是千百年的沧海桑田还是一天中的晨昏转换,都是那么气定神闲。
川底下村,实名爨底下。因在明代“爨里安口”(当地人称爨头)下方得名。位于京西斋堂西北狭谷中部,解放前属宛平县八区,现属斋堂镇所辖。距京90公里,海拔650米,村域面积5.3平方公里,清水河流域,温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0.1℃,自然植被良好,适合养羊,养蜜蜂。爨底下是国家A级景区。
爨底下村,全村现有人口29户,93人,土地280亩全村院落74个,房屋689间。大部分为清后期所建(少量建于民国时期)的四合院、三合院。依山而建,依势而就,高低错落,以村后龙头为圆心,南北为轴线呈扇面形展于爨底下村两侧。村上、村下被一条长200米,最高处20米的弧形大墙分开,村前又被一条长170米的弓形墙围绕,使全村形不散而神更聚,三条通道惯穿上下,而更具防洪、防匪之功能。
在门头沟京西古驿道上,有一座具有千年历史的古山村,它历史悠久,以辽、金、元、明、清时的古民居著称。自明清以来,村中先后出过22个举人,被称为“京西举人村”。这就是门头沟著名的灵水村。
灵水村的外形像一只龟,而在古代传说中龟又是“四神灵”之一的“玄武”。据村民介绍,古时灵水有72眼水井,井井有水,水源充沛,“灵物”与“水”相配,村子得名为灵水村。灵水村自古就有“灵水八景”之说,包括东山石人、西山耸翠、南庵迎眺、北塔凌云、龙泉观水、古柏参天、文星高照和挺松榆桑。村里的古建筑除6套民居宅院为明代建筑外,剩下的以清代民居为主。灵水村的四合院主要由正房、倒座房和左右厢房组成,构成一个口字形的中心庭院。各家四合院的建筑标准、规模和装饰等体现了严格的等级规制。
灵水村曾一度商业繁盛,著名店铺有“八大堂”,包括三元堂、大清号、荣德泰、全义兴、全义号、三义隆、德盛堂、济善堂。这些店铺多为三进和五进宅院,建有门楼、影壁、高台阶、大板门,过厅宽大,雕梁画栋,墙壁磨砖对缝,墙体厚实,砖雕简洁而讲究,花饰粗犷中蕴涵着秀美,建筑风格具有“乡村士大夫”的风范和文人风雅。
而灵水村最吸引人的地方还是当年举人们住过的院子,被称为“举人宅院”。其中又以刘懋桓、刘增广、谭瑞龙、刘明飞等举人的宅院最为典雅精致,建筑为砖瓦结构,青砖灰瓦、错落有致、布局合理、装饰华美,门楼、影壁、石阶一应俱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