逛逛最有京味儿的几条胡同,感受一下老北京的生活氛围

  • 2021-09-18 14:28:13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最有意思的就是逛胡同,静谧又怡然,尚未被商业气息熏染,无数低调有趣的小店藏匿其中,混合着市井与文艺的气息。

往胡同深处走去,远离了城市的喧嚣,每走一步都似乎带着一丝惊喜,追逐着幸福安宁的美好事物,不知经历多少岁月的沉淀。

1.府学胡同

在热闹的南锣鼓巷和东四之间,有条府学胡同,看着不显眼,可是细逛起来,这条胡同却有着沉甸甸的历史。

明朝时这里是顺天府学,大成门以东,可以看到挂着“府学”牌匾的朱红大门。如今这里是府学胡同小学,六百四十年的历史,在北京现有的各类学校中堪称第一。

文丞相祠所在的地方,就是当年元灭南宋之后,文天祥兵败被俘押送元大都后被囚禁的地方。忽必烈因为欣赏文天祥的才华,希望他归顺元朝,但是文天祥一心向宋,元朝朝廷见归顺无望,将文天祥押送至刑场。明朝时修建祠堂纪念这位民族英雄。

2.禄米仓胡同

位于东城区东南部,东起小牌坊胡同,西至朝阳门南小街,禄米仓是明、清两朝存储京官俸米的地方。今胡同东口北侧有智化寺,建于明正统九年(1444),保存完好,1961年定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以禄米仓为代表的粮仓建筑体系,实际也是南北大运河运输的终点所在,而这对研究我国的运河史则有着巨大的价值。

3.杨梅竹斜街

杨梅竹斜街位于前门外西南,在大栅栏街西口往西大约半公里处。杨梅竹以前是一条文化街,清乾隆年间的东阁大学士梁诗正和现代文学家沈从文都曾经住在这条街上。杨梅竹斜街在明朝时称为斜街,后来,据说这胡同里有一个杨姓的媒婆,在清朝时便改称为杨媒斜街,到光绪年间,谐音雅化为杨梅竹斜街。这条胡同大约是被走出来的。形成于元代,确切地说应该是明朝,当时元朝定都北京后,废弃金中都不用,而重新营建大都,但是大都的商业并没有发展起来,那时候,虎坊桥西侧至菜市口附近是个很繁华的市场,因而老百姓还是到老城中都购买所需物品,人们由大都出城到虎坊桥这段路逐渐被走了出来。

4.钱粮胡同

钱粮胡同位于北京市东城区,东起东四北大街,西至大佛寺东街,呈东西走向,基本与北边的育群胡同平行。胡同形成于元朝,到明朝的时候属于仁寿坊,称“钱堂胡同”;清朝户部在这里设有管铸钱的宝泉局南厂,就是发薪水的地方,清代管薪饷又叫钱粮,因此这里得名钱粮胡同。

胡同有着悠久的历史,也居住过许多历史名人,例如大学士耆英、章太炎、刘伯承;而胡同东边拐个弯是轿子胡同,那里有孟小冬的故居。老北京的老胡同,周边吃喝玩乐各种小店都很多,来来往往的基本都是本地人,其实还是比较推荐的。虽然没有锣鼓巷那么繁华,但是也还有点小趣味。

5.方家胡同

方家胡同位于北京东城区北部,雍和宫大街西侧,呈东西走向。东起雍和宫大街,西止安定门内大街,南有支巷通交道口北三条,北与公益巷、青炭局胡同、马园胡同相通。非常符合喜欢艺术和创意的年轻人去。

46号院的文创园,还有各种咖啡馆,小馆子,以及胡同角落的涂鸦和涉及,是摄影者的天堂。

方家胡同紧邻国子监,是特别好的北京本土旅游深度挖掘的地方。每走几步就能见着颜色醒目亦或是设计感十足的店面,结合老北京传统的青砖灰瓦房屋,冲突却又十分新颖。接孩子放学的大妈们聚在一块聊家常,大叔们则窝在一块儿斗地主,依旧保持着九零年代邻里和睦走街串巷的生活气息。

其实,北京有特色的胡同远远不止这几条。有时间,您可以一点点的慢慢去体会,慢慢去逛吧。

  • 编辑:罗薇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