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热瓦克是当地居民以其残存的土塔之形状所加的维吾尔语名称,意为“楼阁亭台”,佛寺的原名已失传。它坐落在吉亚乡北部40公里处的库拉坎斯曼沙漠中,周围是一望无际的大沙漠。佛塔周围的许多建筑早已被黄沙所埋没,现可发现极少的残存墙壁佛寺,其主体建筑尚能清晰可辨。
热瓦克是一组以犍陀罗风格佛塔为中心的佛寺建筑,佛塔上圆下方,塔顶已残损不全,目前残存的佛塔共分三层。第一层是正方形,高2.5米,周长24米;第二层也是正方形,高2.8米;第三层呈圆形,中空高3.6米,顶部直径9米,佛塔的四面各有一个登塔台阶,宽3.5米,可直接登到第二层,整个佛塔是用粘性很强的土坯砌成。
佛塔四周外有一个方形院落、院墙,虽有塌陷,但仍能清晰可辩,尤其是东北两墙保存较好,东墙长49米,北墙长46米,西墙已被沙土埋没,南墙风化严重,保存较好的东北墙高2.75米,顶宽0.75米。墙的内壁以石膏粉刷,靠墙有泥塑佛像。所发现的都是坐势佛像,高约1.3米,最宽处0.9米,制作精巧,手足神态各异,每尊佛像间隔15公分,佛像空隙间都有彩绘壁画图案,人物壁画线条清晰,体态丰满,富有盛唐时期绘画特色兼有南亚服饰。四墙内外均有泥塑佛像,据估算有一百四十多尊,院墙外尚有一道保护墙,现仅存南面一段,败落不堪,距院墙3米处也有泥塑佛像残痕。
热瓦克遗址在历史上遭到过严重的破坏。1901年,英国人斯坦因来在热瓦克盗走大批文物,并绘制了遗址全图。1906年斯坦因来再次又盗走一批文物。1929年春,德国人春克儿也来此盗宝挖文物,而且远行到塔东北的一些佛寺。现在有一处挖掘的痕迹依然清晰可辨,1943年,洛浦县长周宝成派人挖出金涂佛像三尊以及其它文物(这批文物现已下落不明)。
1929年6月我国著名考古学家黄文弼教授来此地考察后所称的角门,现已无法寻找和辨认,自佛塔往北、往东三百米以外,还有不少泥塑残件,可以想象,昔日此处香烟缭绕、佛光四射,周围还有众多寺院,形成一处具有一定规模的佛教城阁。
黄文弼教授认为:古于阗国建国后一百六十五年即公元前74年左右就有毗卢折那来传播佛教,佛教在于阗国广泛的流传是公元132年至152年之间的事,佛教之前于阗国人奉信妖教《汉书班超传》中称于阗国人俗信巫。
源于南亚的佛教文化,传入于阗后,经过七八百年的发展,与早已传入西域的中原文化相结合,形成繁荣昌盛的西域佛教文化。到了唐代,由于唐王朝日益尊信佛教,与西域的文化交流更加频繁,热瓦克在废弃之前,已进入西域佛教文化的鼎盛时期,于阗、鄯善的佛教僧人往来,多数沿塔里木盆地南缘行走,热瓦克正处在这一交通线上,更显繁荣,现属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并于2020年9月评为AAA级景区。
位置:和田吉亚乡北部40公里处(80.166961,37.356097)
价格及购票方式:免门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