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时来,新岁开启,春节也就要到了。立春是我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第一个节气,其中“立”有开始之意,“春”则代表着温暖、生长。《历书》载:“大寒后十五日,斗指东北,维为立春,时春气始至,四时之卒始,故名立春也。”立春后气温回升,阳气渐转,冰化雪消,万物闭藏的冬季已经过去,开始进入风和日暖、草长莺飞的春天。然而,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的气候相差悬殊,立春的具体气候意义并不适用于全国各地,大部分地区在这一时节里仍会有“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的现象。
“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这首“春”字歌谣描述的就是古代“鞭春”时的盛况。“鞭春”又称“打春”“报春”“迎春牛”,即在立春前一天,把耕牛送进宫中或当地最高衙门,第二天一早,由皇帝或当地最高行政长官率领文武百官祭拜,鞭打一下耕牛,意在鼓励农耕。
腊月立春春水早,正月立春春水迟。在古代,到了立春这天,朝廷会举行盛大的祭祀活动。帝王为了表示对天时的尊重,在立春前三日就开始斋戒,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郊外迎春,祈求丰收。后来,这种祭祀仪式开始在民间广泛流行,并逐渐成为一项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衍生出许多极具特色的迎春风俗,如“鞭春”“咬春”等。
“咬春”是指在立春日吃春饼。据唐《四时宝镜》中所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们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清人有《咬春诗》云:“暖律潜催腊底春,登筵生菜记芳辰;灵根属土含冰脆,细缕堆盘切玉匀。佐酒暗香生匕梜,加餐清响动牙唇;帝城节物乡园味,取次关心白发新。”可以看出,当时民间“咬春”的风俗还是非常浓郁的。
《立春》是杜甫寓居夔州时所创作的一首七言律诗。杜甫借欢快愉悦的立春日回忆,反衬当下流离生活的愁苦,深沉曲折地表达了对故国的无限眷恋与浓烈的思乡之情。“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盘出高门行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巫峡寒江那对眼,杜陵远客不胜悲。此身未知归定处,呼儿觅纸一题诗。” 这首诗反映出当年洛阳和长安正值鼎盛之时,每到立春,高门大户就会把青丝韭黄盛在白玉盘里互相馈送,以尽节日之兴。如今流落异地,真不堪面对这眼前的巫峡寒江,昔日之盛和今日之衰令人悲不自胜。诗的前两联叙写两京春日景况,后两联抒发诗人晚年客寓夔州之感怀,悲伤中既有倦于羁旅的怀乡之愁,也有对两京繁华不再的家国之悲。
年前立春过年暖,过年立春二月寒,大寒已过,立春来临,来自西北方向的冷空气则逐步减弱,东南沿海的风开始向内陆推进,太阳也给人以和暖之感。这些年下雪的日子越来越少,随着东风送暖,冬季沉睡的大地出现了一派万物苏醒的景象,农民们开始安排新一年的农业生产活动。现代诗人《立春》一诗道:“东风带雨逐西风,大地阳和暖气生。万物苏萌山水醒,农家岁首又谋耕。”这首诗用简洁的语言、写实主义的笔触,介绍了立春时节的自然现象、气候特征、山水植物的变化状况和农家备耕的动态。 (文:米广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