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 | 门头沟的四大国家级非遗项目都是什么

  • 2020-06-18 14:25:08
  • 北京旅游网综合

门头沟区的非遗资源丰富、民俗气息浓厚且独具特色。2014年底门头沟区千军台、庄户幡会成功入选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是继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妙峰山庙会、琉璃烧制技艺之后的又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目前,门头沟区的国家级非遗项目已达四个。

1、京西太平鼓

太平鼓是流行于京西地区的一种民间舞蹈艺术。从前,击打太平鼓象征着“太平安乐”旧历腊月初一至来年二月初二,民间男女请鼓匠将太平鼓修饰一番,就在农家的庭院街巷嬉逗玩耍起来。

京西门头沟会打太平鼓的村子不下几十个,远至百花山下的黄塔乡、军响乡、历史上都曾有太平鼓,但最普遍,最活跃的是门城一带,每年春节前后,圈门里.三家店,东西辛房,大峪村等地都可见到青年妇女三五成群“斗公鸡”。“扑蝴蝶”、“走月牙”、撩腿扭腰,婀娜多姿,当姑娘时在家玩耍,出嫁后把舞技带到婆家。

2、妙峰山庙会,金顶祈福纳吉祥

妙峰山庙会在每年春暖花开时举行,它强调民间祈福仪式、提倡奉献精神。大家都愿意在庙会期间施舍东西,东西舍得越多,自己的善行也就越多,收获的快乐也更多。

妙峰山庙会起源于明代崇祯年间,每年庙会时节,上百档民间花会组织都自发前来朝顶进香。民俗庙会的传统延续了400年。

作为门头沟区独一无二的民俗发祥地、作为中国华北地区独一无二的民俗发祥地,妙峰山花会已有多年历史,甚至华北地区的庙会也是从门头沟花会衍生而出。每年来到妙峰山酬山献艺的民间艺人都是自筹车马,每档花会必是分文不取……这些传统随着技艺的传承,逐步传播到全国各地。

3、琉璃烧制技艺,700年不灭窑火

琉璃渠从元代开始给皇家烧瓦,窑火700年不灭,自乾隆年开始,更是成为皇家园林琉璃瓦的唯一烧造处。因此,琉璃渠的烧造技术是独一无二的宫廷秘籍,如今成为了国家级非遗。

按这种秘籍烧制的琉璃瓦,“成大型而不开裂,经百年而不褪色”。因此,几百年来故宫一直用琉璃渠的琉璃瓦。

4、千军台、庄户幡会,原汁原味的民俗画卷

千军台、庄户幡会分布于我区大台街道辖区内,其影响遍及门头沟区全境。千军台村、庄户村、板桥村历史上曾经一起进行幡会走会活动,后因故板桥村退出,现在只有千军台、庄户村仍在每年正月十四、十五、十六共同举行幡会活动。

千军台、庄户幡会有近500年历史。据《宛署杂记》记载,明万历年间千军台称“千人台”,庄户村称“庄窝村”。因明永乐皇帝极力推崇道教,对泰山娘娘(碧霞元君)格外青睐,大台在北港沟福隆山顶修建了娘娘庙,奉祀泰山娘娘,称为“灵隐殿”。泰山娘娘当时被认为是主管“滋生万物”,保护妇女儿童的大神,大台地区村民对泰山娘娘极其信仰,因此在两村组建神幡会,又名“天仙会”。

千军台、庄户幡会是一种以请神、祭神、送神为主要内容,以行香走会为活动方式,通过艺人间表演技艺的口传心授,传扬人民祈福迎祥的民间习俗,为传统民俗文化搭建传承空间的文化表现形式。

为了祈求风调雨顺,全体村民每年正月十四晚上都要到古刹龙泉庵朝拜各姓氏祖先牌位,并在庙前供上大俵,请各路神仙共度正月十五、十六元宵节。正月十五早晨,幡会会档大鼓会、音乐会、秧歌会集聚古刹,先由音乐班吹奏,后吵子班进行打击乐演奏。随后各会档依次表演完毕,幡会开始。

庄户村幡会从龙泉庵起会,请起10面大幡,走出龙泉庵庙,每面幡需五六人,共需60余人。幡有灵官旗、地名幡、马王幡、窑神幡、真武幡,按幡位大小一字排开,音乐吹奏班在东岳幡前,打击乐班在观音幡前,秧歌在地名幡后,大鼓在会档最后真武幡前。正月十五下午三时从庄户村去千军台村口会合,两村幡会会档穿插其中,气势极为壮观。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