了解文化发展脉络,找寻创新发展之路

  • 2020-02-27 20:56:13
  • 北京旅游网综合

文化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价值和生活方式两个方面,与我们日常的一举一动都息息相关。我们赞美中华历史文化,但也应该明白,中华文化的未来生命在于发展与创新。下面给大家推荐几部著作,让我们一起感受中华文明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

张政烺论易丛稿

作者:张政烺

全书共分上下两编,上编为已刊稿,选收了张先生六篇已发表过的文章,三篇和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有关,三篇与商周数字卦有关;下编是张先生未曾发表过的遗稿,即《马王堆帛书周易经传校读》的排印本,由北京大学李零及他的弟子整理。其中包括经一篇,即《六十四卦》;传六篇,分别是《二三子问》、《系辞》、《易之义》、《要》、《繆和》与《昭力》。本书的前言《写在前面的话》和三篇附录兼有故事性和学术性,是对张先生生平学术的一个注脚,能为研读者提供一些不易获取的材料。

中华文明读本

作者:刘东 主编

本书邀得李学勤、阎步克、陈平原、葛兆光等60位国内一流文史学者撰稿,对中华文明的诸多方面加以解读,涉及社会、信仰、哲学、科技、饮食、民俗等多个主题,是大家写小文章的范例,也是普通读者了解中国古典文化的入门读物。

辽宁大历史

作者:祝勇

本书是一部传记,但它不是一个人的传记,而是一个省、一片充满传奇的土地的传记,是一部通俗版的《辽宁通史》。本书可以被视为作者对辽宁的个人化解读、一个有关地域历史的个人读本,或者,一篇超长的历史文化散文——它并非纯粹的史书,作者试图把它塑造成一个结合了历史、文学和学术的综合文本。尽可能将辽宁的历史和现实,纳入整个中国,乃至全球化的视角中,以使本书获得一个更加立体的维度。辽宁是从中国肌体上取下的一个切片,我们无法孤立地谈论它。谈论辽宁,就是谈论中国;谈论历史,就是谈论现在和将来。

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

作者:霍巍

霍巍的《西南考古与中华文明》这部论文集是作者选编的一部个人考古学研究的论文集。从内容上看,全书共分为四编,每编均大致围绕一个主题组织相关论文:第一编的主题是中国西南早期青铜时代的考古研究,主要收集了以“巴蜀文化”以及长江上游早期文明研究有关的一组论文;第二编论文的主题大体上可以概括为秦汉以来的中国西南考古文化研究;第三编论文的主题涉及汉晋以来中国西南的对外文化交流的若干问题;第四编则以魏晋至唐、宋、元、明时期中原和西南周边地区考古研究为主旨,其地域已不仅仅局限于西南。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的交往历程和前景

作者:马明良

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都是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文明,有着丰富的思想内涵、深厚的文化底蕴和持久旺盛的生命力,在过去1300多年的历史发展长河中,二者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进行比较深入广泛的交流和交往,打下了一定的基础;在全球化浪潮中日益显现出各自独特的魅力,也面临着相似的挑战。二者只有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借鉴,才能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存共荣,才能为全球化形势下世界多元文化的构建和人类文明的共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伊斯兰文明与中华文明,同中有异,异中有同,交相辉映,异彩纷呈,二者的交往、对话,有着现实的可能性和广阔的前景。

  • 编辑:杨阳2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