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居乐业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观念。房价太高,让我们老百姓们望洋兴叹,其实不用太悲观,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有自己的房子的。看下面的这几个故事,你就会了解古代人买房也不容易。
白居易
公元803年,正值32岁的白居易在长安东城租了一个房子,在那儿安顿了下来。把母亲和弟弟从老家接到长安城,但苦于房子太小,容不下三个人。而他当时的积蓄又不够在长安买一套大房。因此,考虑到陕西渭南离长安较近,房价又便宜,白居易就在渭南的农村买了个房子。

王禹偁
王禹偁写过一篇《李氏园亭记》,讲到当时首都开封的地价很贵:“重城之中,双阙之下,尺地寸土,与金同价。”一尺地一寸土,跟金子一个价钱,地价如此之高,房价就可想而知了。
苏辙
苏辙到70岁的时候才买上房子,而且并不是在当时首都开封买的,是在开封南边的一个小城许昌买的。在买房 之前,苏辙写过这样一首诗,说“我生发半白,四海无尺椽”,还说“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
苏东坡
他这一辈子买了很多房子,但是没有一套是在首都开封买的。后来他的儿子在开封结婚,没有新房,老苏十分着急,借了开封的一个姓范的朋友的房子,可算是把喜事办完了。

陶毂
北宋初年有一个大学士名叫陶毂,他亲眼见到老百 姓的住房是那么紧张:“四邻局塞,半空架版,叠垛箱笼,分寝儿女。”可是使用面积不够,就自己动手改造,“半空驾版”,在房子天花板与地板的中间加一层, 隔成小复式。卧室太小,放不下床,就像箱子柜子什么的拼起来,让他们自己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