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锐:把沙漠变成绿洲的林果专家

  • 2018-06-28 15:35:55
  • 北京日报

在塔克拉玛干沙漠南缘,一片绿色正在蓬勃生长:酸奶甜瓜、软籽石榴、四翅滨藜……绿洲多了、大棚多了,农业在南疆触手可及。这些变化缘自北京援疆干部、农林专家张锐的“魔术”。

“前方,是一种召唤”

在新一批北京市援疆干部中,来自北京市农林科学院的张锐年龄最长。

“和田前方,需要一位搞农业的专家。”赴疆前,与他谈话的单位领导说。正是“前方”这两个字打动了张锐。他说:“我出身于军人家庭,我的父亲参加过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我自己也是一个有着20年党龄的党员,‘前方’就好像战场的呼唤,激发起我内心深处奉献的激情,我接受了这个援疆任务。”

2017年2月16日,春节刚过,张锐从北京来到了数千里之外的新疆和田,任北京市援疆和田指挥部规划发展部副部长、和田地区林业局副局长。

沙漠“变”成了土壤

干旱的荒漠、贫瘠的沙土,这是人们对和田的第一印象,但林果专家张锐却有不同的理解。张锐介绍,这里阳光充足,热量资源丰富,对农业生产极为有利;无霜期长且昼夜温差大,可增加瓜果的含糖量;干燥少雨有利于减少病虫害;冬季降雪少,阴天少……这样的自然条件发展特色农业有着巨大的优势,“简直是天然的聚宝盆”。

但如何将沙漠里毫无养分的沙子变成利于植物生长的土壤呢?张锐和企业一道一次次试验,终于摸索出了一种行之有效的好办法:50%的椰糠,加上25%的沙子,掺上25%的羊粪,就成了最好的土壤。他向记者介绍,经过改良的“土壤”用水量可以节省50%以上,而且种植番茄和黄瓜,可以让亩产从8吨提高到15吨以上。

先导区树立标杆

2017年,北京市援疆指挥部以“交钥匙”的管理模式启动了1100亩的“新疆和田国家农业科技园先导区”的规划和建设,张锐的技术有了用武之地。

6月25日,记者跟随张锐来到和田城外10多公里的农业科技园先导区。映入眼帘的是整齐划一的大棚、平坦的柏油路和忙碌的农户。大棚里,新培育出的番茄正值挂果期,一颗颗红彤彤的番茄竞相从叶丛中探出头来。摘下的番茄捧入怀里,一股清香扑面而来。很难想象,这些大棚就树立在塔克拉玛干沙漠中,这些番茄就“出生”在这片沙漠里。

张锐同时也是先导区的负责人,他向记者介绍:“目前该园区已完成80%的建设,138座各种规格的日光温室大棚已全部建成并陆续投入使用,里面正培育着葡萄、草莓、樱桃、芦笋等30多个新品种农业示范项目,其余的基础配套设施也将在不久后建成。”

与此同时,先导区采用“科研团队+项目公司+种植户”的模式,由国内顶级农业科研机构的专家组成科研团队,负责提供新型品种并传授种植知识,项目公司负责消化新的种植技术并组织农产品销售,试验成功后向种植户推广。在此模式下,每个大棚种植户可增加收入2万至3万元。目前该模式已在异地搬迁新村施行,其中包括25户贫困户。

张锐援疆7个月后,去年9月,他的妻子郝王红也来到和田京都幼儿园支教,他们成为北京市援疆队伍里唯一一对援疆夫妻。

  • 编辑:崔翠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