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高气爽日 四野有奇观

  • 2018-10-16 10:41:31
  • 北京青年报

地点:延庆

时间:10月6日

人数:40人

10月6日,十一长假即将结束时,“青睐”人文寻访团再次出发,继续“北京三大文化带”又一次寻访之旅,这是青睐“北京三大文化带”系列寻访的第二站。这一次,我们一行40余人,跟随北京民俗史地学会秘书长梁欣立,走访了长城脚下的四座老城堡——八达岭关口岔道城、豆腐宴飘香的柳沟城村、古老的永宁城以及夯土筑城墙的双营城村。

一夜大风吹散云层,迎来一个秋高气爽的好日子。蓝天白云,阳光温暖,空气清澈,水木怡人,大轿车一路向前,梁欣立老师站在中间过道上讲述了许多有趣的故事。转眼间,我们的视线前方已是南口,那是詹天佑修筑京张铁路的起点。

延庆地形为四周环山的小盆地,黄土地貌,妫川平坦,土地肥沃,历史悠久,春秋时便曾有山戎族在此活动。战国时期属燕国上谷郡,唐代设缙山县,元代改称隆庆州。明代洪武三年(1370年)居庸关设隆庆卫,驻军屯。明隆庆元年(1567年)为避穆宗年号,改延庆州。民国二年(1913年)改称延庆县,属河北省,后划归北京市。2015年撤县改称延庆区。

此地北是内蒙古高原,南是华北平原,山脚下是明朝皇帝陵园,是自古以来的战略要地,曾设有三道长城墙,驻扎大量军队拱卫京师。

岔道城

我们首先到达岔道城古堡,梁欣立老师介绍说:“长城内外,光在北京就有众多以‘堡’、‘铺’、‘营’命名的村落,计数上百。大多是从明代开始驻军,军队的家属众多,后来就形成了村落面貌。在村落居住的,大部分是兵卒后裔以及外地的移民。”

岔道城是八达岭长城的关城,城池长方形,城墙原高8.5米,宽约6米,中间黄土夯实,两侧用花岗岩石砌下部基础,城砖包砌上部,墙上设有垛口、望口,上下城墙都有斜坡马道。站在城头上,梁老师比划着说:“几百年来这里的城墙损坏严重,只剩下几段残城墙。地势平缓的东、西、南三面城墙剩下些残破的基础部分,地势较高的北部城墙黄土夯实的墙体还保持着明代城墙的味道。近年为了开展旅游观光,修补了城门和城墙,城内建成仿古商业街,可东西走向的大街并不笔直,街道的中间部分向北偏,使得站在西门的门洞往东望不到470米外的东门建筑。”

岔道城是我们当天寻访的四座城堡中最完整的一座。从高处看这座城的形制,南北短,东西长,除北面的城墙依山势,其余三面都是垒砌建造起来的。整体看,是四四方方的。梁老师说:“岔道城城墙最高处十五米,上宽四米,下宽六米,可以在城墙上走一周。东门外有一条小护城河,实际上山里没有水,这条河里的水是下雨时期雨水汇聚而成的。护城河上修有一座小石平桥,这也提升了护城河的规制。当时的人想到是护城河对于此城的重要性的。”

为何称之为岔道?梁老师解释:“因为出了八达岭城关,没过多远就有一个岔道。岔道向西,去往张家口,直通内蒙古方向;往东,就是现延庆城区。在这个‘丁’字形岔道处,正好有平整的土地,在地势较高的地方可以瞭望很远。在这个情况下,就可以把瞭望哨建得位置高一些。当时的地貌与现今不同,几乎没有人为建筑,除了黄土就是树。如果有敌军或者马队经过,尘土就会飞扬起来,所以如果在瞭望台上看到大量尘土扬起,就说明有军队经过。有情况时派快马前去侦察,一旦发现有敌军,就速回来禀报,然后关闭城门,依现今而言,就是进入一级警备,所有人上城墙,准备狙击敌人。”

岔道城城中仅有一口古井,梁老师带我们来到古井前,可以看到水井基本保持原貌,梁老师说:“井虽深,水却有限,不够日常生活用水。一旦敌军把城包围,军民便难以维持生存。所以一般在敌人较少的情况下军卒可以坚持,敌人多时,当官的忧患生死,常会选择退防,等于放弃这座城。史料上记载,岔道城至少被放弃过三次。岔道城在现实意义上起到的防御作用很小,明代李自成攻到这里的时候,基本没有遇到士兵抵抗,一举就打到了八达岭长城城下。”

岔道城最早建于明嘉靖年间。城墙底部为条石,初用黄土夯筑城墙,后包砌城砖,岔道城池前后建了20年有余,至明万历三年最终修完。

岔道城城内配套设施不错,我们还可以看到兵营、指挥部、庙宇。这座兵城到清代变成了商城,途经此地的商人可以在此打尖住店。我们步行在城中,还依稀能感受到它在清朝及民国时期的繁华。

城中还有一座城隍庙,庙址不大,平日不对外开放。梁老师找到看门人,叙说我们寻访的目的,看门人欣然迎我们进庙。庙里有一座城隍殿,旁边是一座关帝庙。关帝殿对面是一座小戏台。梁老师说:“据传,古代打仗前听戏鼓舞士气;打了胜仗,军士们都要聚在这里举行庆功仪式。”这座戏台后面是一个大影壁,上面写着繁体的“忠义”二字,昭示着将士们忠心于明代皇帝。现如今影壁上的字迹斑驳脱落,也有今人描绘的痕迹,乍看上去是“我心”二字。

岔道城里还有一座清真寺,礼拜殿面朝西,朝向麦加的方位,从西北来的穆斯林,可以在这里做礼拜,作为一处文化沟通之地,殿内有非常好的空间。清真寺修复过,现今不开放,我们也不能参观。

柳沟城

井家庄镇柳沟城原是一座明代驻军的古城堡,称柳沟营,城堡面积6.3万平方米,两端连接着“东路边垣”的土城墙,东北接二司、三司土城墙,西南连小张家口、岔道城的土城墙。柳沟地名来源于当地地貌,山水冲刷出黄土地上纵横的条条沟壑,形如柳枝,故得名柳沟。目前,城堡西城墙的北半部和北城墙还残存黄土夯筑城墙。

城堡的南半部城墙无存,西城门也没有了,但西门旁有一段30多米长砖包夯土的城墙,残破的城墙应是向西延伸的长城边墙。村西过一条沟,有高近10米、厚4米多的黄土边墙竖立在田野间,小道伴在长城边墙南侧,一路伸向远方。远处还有三四座黄土墩台,土城墙和土墩台构成了明代“土边”城墙的防御线。

柳沟一线长城,是八达岭长城的第二道防线,距八达岭长城大概二三十公里。这道长城也是从东到西,城墙只有六至八米高,有的地方高不足四米。梁老师介绍:“这段长城用夯土建造,没有石头。长城连接着村落,同样是城堡,为驻军所用,后来逐渐被废弃,慢慢成为了村落。”梁老师历年观察,这个村落的村民不太重视城堡和城墙,在劳动和扩大生产的过程中,由于科技的进步,机械化的拆除非常迅速,导致大量的城墙被拆毁,形成一段一段的残貌。随着改革开放,人们的意识发生扭转,意识到文物保护的重要性,又着手保护,形成了历史上的反复。

在柳沟村外每一段长城之间都有土筑的四方台,称为墩台,现在还有部分遗存。柳沟往东的山区地带能远远望见一条带子,它便是土城墙。站在城墙边,梁老师说了村庄的变迁:“柳沟土城墙唯在山区有遗存,平地都遭到开荒破坏。早先柳沟村民在城墙上开洞,搞牲畜养殖活动。还有的村民直接开洞造房用于居住,更有贪图进出村便利开城打洞的。近几年,柳沟村的古长城才被列为文物进行保护。”从整体来看柳沟村,村庄在发展中外延扩大,村子被星星点点的城墙包围,只剩下城门以及一段城墙。近些年,柳沟村发挥村民积极性,兼顾保护古城墙,创造特色,以吸引游人。

这个地方的水质很适合制作卤水豆腐,从上世纪90年代,柳沟开始制作卤水豆腐,久而久之在当地形成了一种豆腐宴,出现在农家的红白事上。后来发现,城里人也愿意吃这口,尝尝清淡口味,于是柳沟城就把豆腐宴推了出来,作为特色产品吸引游人。

饭桌上,梁老师边吃边说:“这个村的领导是比较英明的,吸引城里游客来吃豆腐宴,要求统一价位。最早我来吃豆腐宴是16块钱一个人。村里监督、管理到位,从长远上看,柳沟村的经营模式做得很不错,一直能够坚持下来,说明村里做了大量的工作。”

柳沟城街中央有一面影壁,上面写了很多“柳”字,那是村里人把中国历代书法名家写的“柳”字挑出来,写在了壁上。柳沟的村民对外来游客非常热情,村里的民风很正,有迎客和送客的风俗。现在村里过年过节都有自己的秧歌队、高跷队出来表演。但梁老师说:“也期望他们有更好的改进,在特色和民俗中寻找到一个有机的结合。”

柳沟北城门带有一个瓮城,由两个不同方向的城门洞组成,梁老师回忆道:“我十年前来的时候,洞北边用砖堵死,南边把大门改成小门,里面就成了一座冬暖夏凉的‘窑洞’。听说过去生产队时当过仓库,承包制后当过羊圈,现在空闲着。北城门近年修复后可通小型车辆,两侧残城墙也相应维修,不再受到人为的损坏,并且立起了文物保护牌。”

“保护住了城门,就等于护住了城池,所以瓮城在冷兵器时代是一个很好的设计,这个瓮城门设计随之还发展到了日本和韩国。”梁老师由衷地说。

永宁镇

永宁城今天称永宁镇,是延庆县境内重要的村镇。永宁的历史悠久,据《延庆县志》记载:“永宁城。明永乐十二年(1414年)复置隆庆州时所辖县,以《书经》‘其宁为永’取名永宁,编户五里。”清朝、民国时期永宁城保持依旧,到20世纪60年代城墙陆续被拆除,现城墙残留数段。保留下来的城墙有北城墙的东段、东城墙的北段,城墙的中间被扒开了几个豁口,虽然方便了进出城,但也使古城墙成了段段残墙。

永宁镇在古代是一座标准的城池,城池内十字大街,十字大街中心玉皇阁建筑很是精美,其四条大街均从玉皇阁引出。但在“文革”中遭毁坏,现在作为标志性建筑的永宁玉皇阁,重新修复了下部墩台四拱券门连通,上部三层楼阁建筑。

永宁镇内有一个天主教堂,始建于1873年,是京郊一带最大、历史最为悠久的天主教堂。我们去的时候正逢每周半天的闭馆,轻敲大门,一个面目和善的女孩子看我们这么多人特意来访,便闪身让我们进入。开门的一瞬间,众人不约而同地“哇”了一声,院里干净整洁,石铺甬道配绿树草地,鲜花在各处装点,教堂为哥特式风格建筑,教堂内庄严肃穆,美轮美奂的景观着实使人震撼。

永宁镇按十字大街分曾有南胡、北聂、东赵、西池、半城韩的说法,说明城中居住了五大姓人家(家族)。而黄甲巷4号院的故事,被梁欣立老师称为自己最有趣的发现。这个院子里有一座清末建造的靠山砖雕影壁,建造精细,雕工完美,内容丰富,寓意深远,可谓延庆地方的影壁精品。此处距离教堂不远,梁老师带我们穿过一段集市,影壁就在一户常见的大门内,影壁上砖雕楹联:“吉星高照平安宅,福曜常临积善家”,正是殷实人家的真实思想写照。梁老师说:“当年找到这里颇费了一番周折,一路问一路寻,走了很多路,找到后和这家的人聊天,知道这个院里原住兄弟俩,多年后两家分开过,正房的山墙都拆了一半,这座砖雕影壁幸存没拆。”

梁老师说:“这座影壁大约雕刻于清朝末年,它的精美程度足以当成县级文物来保留。影壁四角每个图案都不一样,有松鼠、鹿、葡萄等,很讲究。这个影壁相对保护得不错,四个棱角图案都完好保留。上面雕刻的楹联字体,不像现在电脑刻制的,这是手书写的然后再雕刻,字写得非常工整,浑厚端庄。每一块砖分别雕刻制成,最后再磨砖对缝拼砌起来。”

梁老师感慨,这座影壁也是“文革”的幸存物,永宁镇有不少类似的影壁,但是没有它雕得这么好,都被破坏了,它能存留下来也是个奇迹。“今天我们很幸运,平常这个院子是锁门,没想到今天开放。”我们一群人围在影壁前拍照,是时阳光斜照,人人脸上光彩丛生,在精雕细琢的影壁前,又是一幅美好画面。

永宁镇外还有一座永宁禅寺,原是关帝庙和娘娘庙合并改建的。禅寺殿内墙上留存有明末壁画,现在都经过了修整,墙皮更新。殿前的石狮子独具特点,头大身小,憨态可掬,和现实中的狮子样貌相距甚远。梁老师解释:“我猜想那个年代当地的雕刻师傅还没有见过真正的狮子,只是从他师傅口中听到狮子的形象。当时许多雕刻师傅可能连京城都没去过,也没见过皇宫前的狮子是什么样,他就按照理想中的去雕。你看两腮还雕上了两条笼头绳,这是要勒住它,意味着人降伏了兽中之王狮子,要它给我们守门,先得让它听话,同时这两道绳也起到装饰作用。”

“石狮子的材质是花岗岩,好处是特别坚硬,坏处是石质颗粒比较大,不容易雕细致,所以我们看雕出来的造型很粗犷。”梁老师进一步解说:“实际上,这尊石狮子受风化的程度还是很严重的,我们现在看狮子表面挺平整,应该是为清理表面用高压水滋过,主要是为了干净,但是也使它的表面受到了破坏,实际上石狮原存在雕刻纹理的。用心是好的,却办了坏事。我在十二三年前见过这尊狮子,也拍过照片,和现在的差距已经很大了,比如那时候是有獠牙的,现在没有了。头顶鬃毛纹理也弱了很多。”

双营城

双营城位于延庆城区东北,有延庆现存唯一四周城墙存留的明代土城堡,其规模仅次于砖砌城墙的岔道城。城内有古庙、古树、古民居百余间,四周的城墙全部用黄土夯筑而成。梁老师介绍:“在这个村看城墙,主要是要观察夯土层,看夯土是如何被建造出来的。当年劳役和士卒运来黄土,两侧夹木板中间填黄土,每隔十几厘米到三十厘米为一层,分段分层用打夯的形式筑实城墙,一层一层把城墙筑到10多米高。由于打夯时用力大而且均匀,黄土颗粒之间紧密结合成坚固的土墙,外面水分进不到黄土墙内部,使得土城墙能屹立500多年而不倒。”

仔细看夯土构建的古城墙,黄土一层一层叠加,每一层厚薄不一,紧密坚固。想象在生产力和生产工具都很低下的时代,当地军民用双手打夯,使古城堡历经几百年留到现在,实在是一项了不起的工程,也见证了中国建筑的一种智慧。

整体细看城墙,可以发现城墙角上多出一小块建筑,“那里原本是城墙上的角楼,城的四个角都有角楼,现在已无迹可寻。角楼有小房子,过去是士兵值更的地方,也就是兵营的一部分。”梁老师说:“这座古城门上也存在过城楼,一种直耸式的楼,应该是24小时有人值守的。像这种城堡,城门楼下面还应该有值更房,当官的回来晚了,城门楼上的人听到,需要通报值更房的人开门。现在的城楼已经都没了,也没有留下来影像,就不便于修复了。”梁老师指引我们看路旁黄土制成的夯土城墙,上面有雨水冲刷的痕迹,却没有坍塌的现象,足以证明它的坚固程度。

双营城追溯其历史可到北魏时期,到清代改称“双营”,使用至今天。梁老师告诉我们:“电影《地道战》、《桥隆飙》都曾在村中拍摄。2013年3月5日,这里被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实际上,从清代开始,这里就没有军队驻扎了,全部是村落。在历史上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这里的长城也是被当地农民用来饲养牲畜、种地、作为自己居住的场所的。”梁老师感慨:“现在意识到了长城的重要性,不断地加以保护,长城及城堡的风貌比几年前要好多了。但是从爱护文物的角度讲,我们做得还远远不够,当然有资金方面的原因,但是我们都知道保护好古城堡,就等于保留好长城文化的一部分,是能够给子孙留下很好的历史遗产的。”

文/本报记者  王勉

摄影/寻访团员

  • 编辑:仲伟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