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几何时,坐拥好山好水的贵州毕节却一直“养在深闺人未识”。
而今天,毕节正在成为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的旅游目的地。
据统计,毕节市2017年全年接待游客突破7700万人次,同比增长41.8%。省外游3370万人次,同比增长37.2%;入境游客5.25万人次,同比增长57.7%。实现旅游综合收入641亿元,同比增长44.2%;旅游增加值占GDP比重提高至9%。
毕节市风光秀美、人文荟萃,历史底蕴深厚,民族风情浓郁,“地球彩带”百里杜鹃、世界地质公园织金洞等龙头旅游景区蜚声海内外;黔西观音洞文化、赫章夜郎文化、大方古彝文化、七星关区红色文化等赋予这片土地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彝族舞蹈撮泰吉、苗族舞蹈滚山珠等民族文化奇葩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近年来,随着县县通高速公路以及高铁、机场的相继开通,毕节立体交通网形成,困扰旅游产业发展的瓶颈被打破,毕节全域旅游的资源禀赋优势、“快旅漫游”的区位交通优势、旅游业发展的后发优势逐步凸显。
毕节旅游的“火”,得益于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和民族风情资源,更得益于近年来毕节人的内功修炼。毕节立足境内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紧紧围绕打造“国际知名山地康养度假旅游目的地”的总体战略,以“洞天福地·花海毕节”为形象品牌,以“转型升级、提质增效”为主线,力促“旅游品牌创建、旅游服务设施、旅游发展质量”三大提升,旅游产业得到长足发展,“不一样的毕节”正成为我国南方夺目的旅游亮点。
坦途四通八达,游毕节说走就走
出生在毕节大方县的贺先生,2006年考取了北京师范大学。虽然过去十多年了,但他依然清楚地记得从家辗转去学校报到的情景。“当时毕节没有火车站,我先坐汽车到市里的长途汽车站,然后再换车到贵阳,再从贵阳坐火车到北京。等我到学校,已经过去整整两天了。”如今他在北京工作,但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回老家看望父母。“2013年毕节有了机场,现在坐飞机只需3个小时就能从北京到毕节,太方便了。”谈起交通工具带来的便利,贺先生难掩喜悦之情。
过去,毕节“养在深闺”,一颦一笑,只能自己欣赏。而当前的乌蒙大地,随着高速公路、铁路、机场的相继建成,构筑起了立体交通网络。铁路、高速公路、航空,构成了毕节立体交通的骨架,国、省干线、通乡公路、通村公路、通组公路,畅通了毕节立体交通的经络血脉。
被称为“世界第一条山区高速铁路”的成贵铁路,途经毕节何官屯、大新桥、观音桥、德溪新区、梨树、响水、大方、百里杜鹃林带、黔西等地,预计明年通车。建成后,从贵阳到成都仅需2.5小时,将为毕节旅游业发展提供新的助力。
2017年,毕节市投资3.4亿元新建了织金国际会议中心,新建、改扩建了一批景区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等设施。制作安装了367块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牌,实现高速公路、主要景区旅游道路交通标识牌全覆盖。深入推进“厕所革命”,全市共投入9815万元资金建成296座旅游厕所并投入使用,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旅游厕所建设先进市”,“厕所革命”正从旅游领域向社会全域推开。
深闺美女好颜值, 全域全季皆留客
眼下已入深秋,在百里杜鹃景区,尽管已过盛花期,但仍有不少游客在此观光。58岁的王先生从广东远道而来,他告诉记者,今年夏天他已经和家人在毕节待了一个多月。临走时听说这里还有温泉,所以又来了。
近几年,毕节通过整合域内旅游资源,逐步突破了以往旺季短暂、淡季漫长的瓶颈,形成全域处处是景皆可游的格局,呈现出春赏花、夏避暑、秋休闲、冬康养的产业特点。
春赏花。春天,毕节以百里杜鹃花海为主打品牌,整合全市成规模种植的油菜花、樱桃花、桃李花等资源的春季赏花游,在每个县区规划建设2个以上不同主题、特色各异的“花海小镇”,打造了韭菜坪4A级旅游景区、草海周边乡村旅游花海游赏区、奢香古镇花卉全产业基地和纳雍厍东关樱桃花、黔西柳岸水乡油菜花、丘林桃李花等春季赏花系列旅游产品。
夏避暑。毕节之夏气候凉爽,是避暑的好地方。当地大力发展山地、洞穴、森林、滨水和乡村旅游避暑度假,打造了织金洞洞穴避暑度假基地、阿西里西贵州屋脊避暑度假基地和拱拢坪国家森林公园避暑度假基地等一批避暑旅游品牌。
秋休闲。利用清新的空气、凉爽的天气、洁净的水环境等优势,毕节积极培育秋季休闲旅游新业态,打造了韭菜坪、阿西里西大草原、油杉河等休闲功能突出、特色鲜明的旅游产品。
冬康养。依托优质温泉资源和黔西北特色药膳、民族中草药疗养等为载体,积极开发冬季康体养生旅游,打造了金沙安底温泉、桂花温泉、赫章九股水温泉等温泉主题疗养产品。初成体系的温泉康养,正成为冬季旅游发展的新引擎。
乡韵乡情乡里人,美丽乡村品尝农家好滋味
随着旅游开发的不断推进,毕节在让外界领略这方锦绣山水的同时,也为当地群众开启了致富之门。
普底乡永兴村位于百里杜鹃风景区和索玛大草原景区之间。十年前,村民住的是破旧不堪的土坯房,吃的是烧洋芋。永兴村村支书黄家玉回忆说:“那时候粮食不够吃。坐车到县城,要走一个多小时的路程。有些寨子太穷了,整家整户地往外搬迁。”
2008年,黄家玉开了百里杜鹃的第一家农家乐——“朵朵佳农家乐”。10年间,“朵朵佳农家乐”已经有了多家分店,“今年游客最多的一天,来了50多桌客人,十几个小工都忙不过来。”
美丽的风景让游客们的眼睛亮起来,也让老百姓的钱包鼓起来。永兴村农家妇女学会了做生意,卖起了生态农特产品,很多家庭年收入超过3万元。如今的永兴村,一条条四通八达的乡村公路、一排排典雅的黔西北民居、一处处绿树花海,农家乐、农家旅馆、生活小超市比比皆是。
贵州毕节,这个洞天福地,花的海洋,已揭开了神秘的面纱,向着世人招手。如今,时空大大缩短,朝发夕至,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毕节之行吧,相信会给你带来新的体验和惊喜。
本报记者 余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