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人嗜茶,饮茶讲究“口儿”,好酽茶。“口儿”就是香气与滋味。这茶口儿或许还应包括天津人对热茶的偏好,俗称“烫嘴儿的”。其实这并不无道理,茶圣陆羽早在《茶经》中就说,“如冷则精英随气而竭。”浓口热茶之习似乎与天津人豁达豪爽、热情开朗的性格特征是相妥合的。记者和天津民俗专家由国庆手捧一杯热茶,进入天津人的品茗生活。
天津人讲究一天三遍茶,喝茶是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之事。清晨洗漱完毕,有人就提着装好茶叶的大茶壶到水铺沏茶去了,很多人一早就能喝光一壶热茶。更有闲居的老人或想找点事由或好热闹的人,顺便到河边遛早就直奔了茶馆。如果这早茶没喝则浑身不舒服。喝滋润了,再吃套煎饼馃子或来二两包子;冲碗茶汤或来碗豆浆,然后才开始一天的安排。午茶一般在饭后或午睡后,茶要酽,着实闷透了再喝,天津人说这样可助消化、提精神。“萝卜就热茶”乃津人俚语、食俗之一,这遍茶多指在晚饭后。秋冬季天刚擦黑,胡同里就传来了小贩卖青萝卜的吆喝声,而这阵屋里的茶也沏好泡透了,萝卜就热茶绝对是一种享受。天津近郊沙窝的青萝卜脆甜,富含维生素,佐以热茶让人通宣理气,心清气爽。
正像一则民谣所说:早茶一盅,一天威风;午茶一蛊,劳动轻松;晚茶一盅,提神去痛。老天津卫们岂止这三杯茶呀。
新沏的热茶喝罢,那二卤茶最令茶客垂涎,俗称“二历儿”。的确,茶的色香味正在此时才达到最佳。以后茶味逐渐变淡,人称“涮卤儿”或“茶根儿”,可嗜茶者仍不愿倒掉,非到色味全无才罢。天津大茶庄的茶叶品质上乘,十分耐泡,有的女士因嫌酽茶苦,专喜欢饮三四历儿茶,依然觉得有滋有味。
■ 随遇而安的茶趣
天津人对茶的情有独钟渗透于日常生活的诸多方面。由国庆向记者介绍,天津人好客,家里来了亲戚朋友一定要沏茶款待。取茶时不可用手去捏,要倒在茶筒盖上再入壶。敬茶时稍弯腰,双手而奉,切忌手触杯口。不等茶凉就要给客人续热茶,以免有“人走茶凉”的怠慢之嫌。续茶只要七八分满即可,因民间有“茶半酒满”的俗例。续茶后壶嘴不得对着客人,否则失敬。
人们不仅嗜茶,对茶壶也是倍加关爱。主妇们时常要给茶壶缝制个壶套,一是护壶,二是保温。壶套有青布的,更有大红绸缎绣花的,翠鸟绿竹,美观实用。姑娘出嫁前,天津的妈妈们再忙也得新制一二做陪嫁,怕闺女喝凉茶受委屈。另外,人们喜欢买散装茶,回家后装入茶筒以保持茶香。茶筒,惯以“茶叶罐儿”呼之。富户人家讲究用景德镇的瓷罐或锡罐,一般家庭则用铁皮罐或竹筒,外观红花绿草的同样好看。
天津人日常饮茶喜欢用直身儿桶子壶,一天几遍酽茶不断,日久天长壶内便生了茶渍,俗称“茶山”。茶山讲究养,年深而厚。外观亮泽,内见茶山的茶壶最令老人们爱不释手,在他们眼里茶山显示着一种好饮的资历,更认为这样的壶很有价值。据说,有茶山的壶即使不放茶叶沏出水来也同样颇具香气。
每当明前、雨前新茶上市的时候,爱茶嗜茶的人不忍倒掉饮后的茶根儿,箅去茶水加鸡蛋炒食,视为一道好菜。富户人家则在茶叶初泡之时就择其嫩芽炒虾仁、烩豆腐吃,鲜美无比。再有,养花的人用饮过的茶叶浇花松土,此俗至今依然。天津人喜欢吃“京八件”糕点,吃时也习惯喝点茶。旧时的茶食铺供应大小八件也是要备些热茶的。
天津人嗜茶,正如林语堂先生在著作中所说的那样,“……在家中喝茶,上茶馆也是喝茶,开会时喝茶,打架讲理也要喝茶;早饭前喝茶,午饭后也要喝茶。有清茶一壶,便可随遇而安。”
■ 天津人最爱喝花茶
茉莉花茶在津可谓有口皆“杯”,曾长期风行市场,其最主要的特点就是香味柔和,口力醇厚,滋味甘芳,三泡茶味仍然不减。
由国庆说,老天津茶叶市场的货源主要来自江苏、安徽、福建及浙江等地,皖南、皖北的茶胚久负盛誉,苏杭的花窨技术同样是闻名遐迩。历史上,除南来的商船所载大量花茶抵津外,天津的几大茶庄也不断在外建庄设厂,采办窨香,以适合天津人的口味需求。当年,正兴德茶庄经过精心选择名产区的茶叶,配制出了名扬四方的花大叶茶。大叶茶的原茶产于安徽六安、歙县等地,叶片肥壮且吃花力强,改为明火炒制后则更为出色,加之独特的窨香工艺,自然为人所好。
人们买茶时习惯以价取之。茶客们喝惯了某种口味的茶,进店购买时便直接说:“来斤五块(钱)的”,掌柜的明白该给顾客拿什么档次的茶叶。三元的也好,五元的也罢,这就是等级之分。
不同产地的茶叶品质不一,又受自然条件、季节、工艺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质量的差别在所难免。因此,在上柜之前便需要进行合理的组合拼配,取长补短,形成相对稳定的等级,以级定价。天津茶讲求拼配很有传统,商家认为如若没有大的市场波动,切忌随意提价或降质,喝走人们的茶口儿,那买卖可就要倒牌子了。茶庄将到津的原茶严格按“奇、鲜、厚、疲”分出三六九等。味奇且鲜亦厚者为奇鲜厚级;稍次为鲜厚级;有底味而不鲜者为厚级;味好但不耐泡者为鲜;最次者为疲级。有的茶庄坚持每天早晨泡一大壶茶,循序渐进,从低到高,再由高至低,日复一日,目的是让伙计们将不同等级茶的色香味深谙于心,即使闭着眼也可明鉴,要的就是行家里手。
另外,老天津喜欢喝花茶末的可谓不乏其人,上好的茶末并不便宜,俗称“高末”或“高碎”。茶末具有很好的溶解性,汤色也较为持久。茶末便是不同等级的茶叶在拼配制作之余产生的“特色”。
■ 甜水沏茶有讲究
津沽之地因水而盛名,永定河、大清河、子牙河、南运河、北运河交汇于此,天津的水确让咱夸口,昔日,南运河水清冽甘美,有“御河”之誉。运河甜水泡茶所独具的香气,荡气回肠,至今仍令许多老天津人回味。当年,聚于运河岸边的茶庄生意之红火,是与样品茶借水发香的缘故密不可分的。
天津人过日子有到水铺买水的习俗。水铺所卖的水亦多为运河甜水,分熟水与生水。水铺临街而设,砖灶上卧两口大锅,一口小锅,四季热气腾腾,“咕嘟、咕嘟”响个不停。掌柜的知道天津人嗜茶,且一早就喜欢豪饮,因此那破晓时的第一锅水绝对是滚沸的,以备沏茶用。清晨,便有人提着放好茶叶的大茶壶纷至沓来,伙计将满满一勺水高高举起,向壶中准准地冲下去,茶的香气即刻弥散开来。早晨的这锅沸水很有限,也使得人们需要趁早去沏茶。例外的是,那些隔三差五给点小费的人,无论你何时去沏茶,掌柜的都会悄声告诉你稍等,随即打开灶门捅旺炉火,吸几口旱烟的工夫水就滚沸了。看来,嗜茶者为了那“茶口儿”是需要费点心思的。
有的水铺还在门外设个小茶摊,方便那些走街串巷的小贩,赶车拉脚的车夫,挖河扛活的劳工等在此歇脚。茶摊本小利微,多用低档茶末、茶梗,虽然无味,但汤色尚可。茶客们在十字支架撑起的布伞下,或青石为桌,或木板为案,从怀里掏出大饼果子或饽饽咸菜,边吃边喝,热热乎乎,好不畅快。另外,左近闲居无事的老人也愿围坐桌旁,一碗茶,一袋烟,海阔天空,自得其乐。
■ 茶馆生意与水冷热有关
水对于昔日的茶馆也同样重要。老天津茶馆门前或罩棚下,常设几口大缸,盛满由运河挑来的水,澄清后烧开以备沏茶用。因为茶客们自带茶叶者居多,所以那水的优劣与冷热就是茶馆生意的招牌之一。
由国庆介绍,老天津人饮茶有内饮和外饮之说。在家中称之为内饮,在茶馆、浴池、茶摊、茶园等谓之外饮,内饮与外饮皆为兴盛。天津的茶馆除饮茶之外间或有信息交流、劳务雇工、花鸟鱼市、娱乐休闲的多功能特征。
黎明之时,茶馆的水就烧开了,伙计们“请”上幌子后,就陆续有老茶客们前来。客人到门口有“茶房”远接高迎至座位,接过脱去的外衣,递上热手巾把,把茶沏好。在茶馆中给人找座位的、卖糖果瓜子的、打手巾把的被称为“茶房三行”。饶有趣味的是,在午后及晚间说相声、说评书、唱大鼓等曲艺演出前,前排的好座位(旧俗不分号位)多被茶房以扣碗的形式预先占下,用来招待那些常付些小费的老茶客。茶馆内不时有卖小吃的、卖香烟、卖报纸的商贩游动。
天津工商业发达,民间有不少大规模的工商会馆、公所等组织,方便集会议事。但那时相当多的个体劳动者、行商贩夫们是没有这类组织或场所的,于是他们每天一早就到茶馆来喝茶,借机聚会、找活、谈生意。值得一提的是,五行八作依其相近的行业常常聚在某一固定的茶馆,逐渐成为一种定式,好似如今的沙龙一样方便。
新报记者 王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