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编者按 河西区文化底蕴深厚,文化氛围浓郁,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基础坚实。天津市文化中心、市群众艺术馆等各大文化场馆齐聚河西,市级文艺院团也多坐落于区内。多年来,河西区充分整合文化资源,倾力打造西岸文化品牌,通过组织开展形式多样、丰富多彩、专群结合的文化活动,全方位、多层次、宽角度展示了群众文化的生机与活力,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公共文化的影响力走在了全市乃至全国前列。
从2013年开始,河西区积极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注重顶层设计,将示范区创建作为建设首善文化的民心工程,高效优质地完成了多项创建项目,2016年,顺利通过验收,有力提升了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总体水平。在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方面,投资建成了集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图书馆于一体的河西区文化中心。在公共文化服务供给方面,河西区充分利用辖区内院团聚集的资源优势,根据不同群体特点与文化需求,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文化活动计划,在区、街道、社区三个层面系统规划实施了有特色、接地气的群众文化活动,努力探索群众文化需求对位供给模式,实现了文化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有效对接。
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是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样板,更是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路径。创建只是一个过程,河西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脚步从来没有停下,2018年,又一座区级文化中心建成,街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设施更加完备,数字化文化馆、图书馆建设稳步推进……每一天都是新的起点,新的起点上,河西区正瞄准促进公共文化服务项目化管理、专业化运营、社会化参与发力,让河西百姓享受文化惠民的最大福利。
十大品牌 闪耀西岸
2007年,西岸文化品牌应运而生,时至今日,品牌已由最初的文化产业建设逐步扩大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两轮驱动,2013年成功注册“西岸”商标。河西区大力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供给体系,多次承办了以西岸品牌命名的国家级、市级大型文化活动,以“西岸文化”品牌建设带动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的提升,逐步形成了十大系列品牌活动。
(1)西岸全国剪纸艺术展(两届)
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代表项目──剪纸为切入点,推动“非遗”优秀文化与公共文化服务相融合的理念,进一步展示和交流中华民族智慧之瑰宝,推进其传承和发展。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剪纸艺术家、剪纸项目传承人及广大剪纸爱好者和大中小学学生均踊跃参加。邀请赛环节报名范围涉及31个省份,上交作品数量达数千份。
(2)“西岸杯”天津市西洋器乐系列比赛及展示活动(三届)
每届参赛节目数近300个,选手约500人,每届比赛初赛、决赛进行十余场,颁奖汇报演出一场,观众约2万人。活动为西洋器乐爱好者搭建了展示交流平台,挖掘了一批优秀西乐演奏人才,让群众深入了解了西乐文化。
(3)西岸图书展(十二届)
2007年至2009年的国庆黄金周,天津·西岸图书展在银河广场举办,名为“银河书市”。2010年开始,场地转至室内展览场馆,正式更名为“天津·西岸图书展”,规模和档次有了大幅度的提升,形成具有一定知名度的文化活动品牌,共接待读者数十万人次,累计营业额近千万,成为天津市民一年一度不可或缺的文化盛宴。
(4)西岸惠民广场演出季(十一届)
每年7到9月间,在区文化中心前广场、社区广场等地举行,主办方邀请本市各文艺院团专业演员进行交响乐、歌舞、戏曲、曲艺等专场演出,同时群众社团文艺骨干也走上舞台一展风采。活动突出文化惠民宗旨,每年演出约20场,年参与人数约3万人,居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高雅、丰富的文艺演出。
(5)西岸社区文化擂台赛(十三届)
自2005年起至今成功举办十三届,面向全区社区居民开展相关赛事,涉及艺术门类包括:独唱、合唱、舞蹈、主持、曲艺、戏曲、朗诵、手工艺等,每届比赛设置3-4个项目,深受广大群众的喜爱。通过比赛丰富了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通过充分展示艺术才华,调动创造性和积极性,实现文化建设人人参与、文化成果你我共享的目标。
(6)西岸公共文化大讲坛(七届)
通过讲座的方式传播先进文化理念、普及科学文化、拓宽知识视野、提升市民素质,使之成为普及化、通俗化、现代化的公益文化讲座平台。区文化馆、图书馆、少儿馆分别开展百余场,文化部专家、天津市著名专家、学者与市民面对面交流,几十万人次受益。
(7)西岸中小学生藏书票活动(七届)
自2012年起至今成功举办七届,每年藏书票活动持续6到7个月,目前已有近八千人次参与。藏书票活动弘扬版画艺术,让学生开阔了眼界,陶冶了情操,学会了珍爱图书,为更多喜欢藏书票和喜爱读书的青少年儿童搭建了展示艺术才华和相互学习交流的平台。
(8)“书香西岸 文化河西”全民阅读系列活动(两届)
以“牢记教诲,让好书伴我一生”为主题,每月开展不同主题的阅读活动,同时开展读书“进机关、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进家庭、进军营”六进系列活动,在全区范围内倡导多读书、读好书观念,提升群众整体文化水平和素质。
(9)西岸文化庙会(两届)
2017年起形成常规性特色品牌活动,通过充满民间民俗韵味的庙会展示,弘扬河西地区民俗文化,展示地区文化风采,突出社区文化的群众参与性、普及性及娱乐性,营造文明、欢乐、和谐的社区文化氛围。
(10)“西岸之声”合唱艺术展演系列活动(首届)
2018年推出的音乐系列活动,围绕合唱这一音乐表现形式为广大群众及各单位文化骨干开展专家讲座、交流论坛、文艺展演等系列活动,促进合唱艺术的发展和进步。
新梅江
文体中心
新文化载体亮相东部地区
2018年的日历越撕越薄,坐落在梅江南的新梅江文体中心项目正在加紧建设之中,有望年底前完成施工。该中心建成后,东部地区的群众可以享受到更多更好更便利的文化服务。
2016年4月,河西区通过了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验收,以此为新起点,区文化局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不断推出。2017年,河西区正式启动新梅江文体中心项目建设,再次打造一个区级文化载体项目,进一步合理布局文化载体资源,提升东部区域文化、体育服务水平,构建更加完善、更高水准的文化设施,让河西百姓拥有更加优质、便利的公共文化、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新梅江文体中心是由天津建筑设计院设计、天津城投公司建设的五层建筑结构体,建筑总面积为11659.5平方米,其中地下一层、地上四层。根据整体安排,新梅江文体中心一楼主要设有西岸书斋、文体综合活动区、亲子阅读、游泳馆、未成年人培训等功能厅室,承担街道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主要职能。一楼中间的共享空间面积约700平方米,设计为开展文化演出、体育娱乐、休闲阅读等多种活动的综合性文体活动区。二楼主要设置有区体育局办公区域、羽毛球馆、健身房、桌球、瑜伽、舞蹈、乒乓球等功能厅室。三楼主要设置有主题阅读、数字体验、阅读沙龙、书画教室──地方文艺展示区、培训教室等功能厅室。四楼主要是区文化局办公区域、体操馆、报告厅、国学馆、兰芳书场、合唱排练室、音乐教室、舞蹈教室等功能区。
据区文化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新梅江文体中心建成后,将按照政府主导,社会力量参与的总要求,探索公共文化载体新的经营模式,鼓励、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公共文化事业发展,培育更多支持帮助政府履行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社会力量。为此,区文化局将以招投标的形式,选取一家文化公司参与文体中心运营,签署协议,开展相应的文艺演出、文化培训、西岸书斋、青少年辅导、国学讲坛、阅读沙龙、数字文化体验等多项服务功能,保障公共文化服务公益性,通过灵活的社会化运营模式吸引更多的居民参与公共文化活动、享受公共文化服务,从而进一步满足东部地区群众的文化需求。
区图书馆
朗读亭
邀你一起诵读经典
80多岁的戴奶奶现在是河西区图书馆的常客,每天还会与馆内的工作人员微信沟通。让老人爱上这里的不仅仅是图书,还有每周的朗读活动,而这些少不了朗读亭的功劳。
经常到河西区图书馆的读者不难发现,自今年8月,馆内一层和二层分别矗立起一个长方形的透明小屋,这就是朗读亭。这里为读者提供了一个专业、独立、隔音、沉浸式的发声空间。该馆负责人介绍:读者关注“河西区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后,点击“我要朗读”,即可获得开门密码,进入朗读亭,戴上耳机,根据屏幕提示,用微信扫描屏幕上的二维码后,进入选择素材环节。在首页点击分类进入查找,或者通过关键字搜索,就可以选择自己想读的文本素材。记者粗略统计,素材库大致有热门朗读、回眸40年拥抱新时代、经典文学选段、经典电影台词、唐诗宋词、诗歌散文、红色经典、余光中精选集等近20个类别、上万段朗读段落。读者也可以点击首页左下角的“自由朗读”,朗读自己带来的文本内容。选好素材之后,点击“背景音乐”按钮,可先试听,然后选中想要的背景音乐,诸如平缓、伤感等。完成朗读后,录音音频会自动保存上传,微信公众号会自动推送作品完成通知。在“我的作品”中有自己朗读过的内容,觉得不错的话可以发布到朗读云平台,或者生成纪念卡片,分享给朋友,用声音传递祝福,表达心声。
以前,戴奶奶十分喜欢图书馆里的朗读讲座,但是自己张口读感觉有些吃力。参加河西区图书馆“悦读之家”后,老人开始尝试参加到每周的“西岸书声”朗读经典阅读活动中。有了朗读亭后,老人有空就会来朗诵一段,为了周一的朗读活动精心做准备。一次次练下来,戴奶奶和身边的朋友都明显感到了进步:声音不抖了,语调充满感情了,更能与音乐合拍了……“这里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封闭的训练空间,在舒适安静的环境中,没有人打扰,同步听到自己的声音,很神奇,有过几次后,慢慢就消除了紧张,回家重新播放,可以查找不足,不知不觉地有所提升。”这是走进朗读亭的读者和“悦读之家”的成员们的共同体会。
自成功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以来,河西区公共图书馆建设取得新发展。如今,走进河西区图书馆借阅图书的市民越来越多;走进朗读亭,让朗读成为一种习惯的读者越来越多;走上“西岸书声”阅读舞台的成员越来越多,浸润在书的世界里,河西大地书香袅袅,书声琅琅。
西岸书斋
构建全民阅读版图
立冬这天下午,74岁的魏阿姨通过身份证刷卡进入挂甲寺街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的西岸书斋,在书架上找到前一天翻看的《长孙皇后》,静静地坐到一旁细细品读起来。“听说这里新建了图书馆,昨天进来看过一次,规模挺大的,今天特意戴了眼镜过来好好看会儿书。这儿的氛围好,更安静,不容易被打扰。”魏阿姨很喜欢读书,尤其是历史类的文学作品,“这里的历史小说一本本看下去,够我看上几个月了。”
82岁的李大爷住在中心隔壁,老人很喜欢阅读名著,因为家务事比较繁杂,更愿意借书回家,抽时间细细读。第一次来到书斋,得知办理读者卡后不仅可以在这里借阅图书,还能在市、区图书馆通借通还后,老人当即表示会尽快到市、区图书馆办卡。
挂甲寺街西岸书斋于今年8月对读者开放,该街通过政府购买公益岗的方式聘请文化管理员,由区图书馆对书斋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提升服务管理水平。书斋内有图书近万册,由区图书馆专门配置,定期调换,并实现通借通还。在120多平方米的书斋内,占满左侧墙壁的书架是文学类书籍,中间高高的柱体书架上是政治文献类,半人多高的矮书架上则是生活常识、艺术、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每周一到周五开放时间是早七点半到晚七点,六日是八点半到五点半,错时、延时开放,切实为爱书的群众打造家门口的书斋。
挂甲寺街西岸书斋是河西区构建全面阅读版图的一个缩影。以“书香西岸 文化河西”为主题,以建设书香四溢、人文浓郁、有品位高品质的城区为目的,区文化局紧紧围绕居民和读者的需求,把健全和完善全民阅读的服务体系作为工作重心,不断探索创新,在想实招求实效上下功夫。自去年起积极推进西岸书斋建设,在全区打造立足河西、面向社会,延时开放、自助服务,专业管理、志愿参与的高品位城市阅读服务载体。
西岸书斋面向群众免费提供优质的阅读环境,为居民就近阅读或者学习提供方便,丰富人们的文化生活,促进大街小巷形成书香气息。目前,河西区已在挂甲寺街、越秀路街、天塔街建成西岸书斋,新八大里和新梅江文体中心的2家西岸书斋正在建设中。其中,天塔街西岸书斋设立了自助图书借阅设备,与区图书馆实现通借通还,并设置报刊阅览区域,满足广大群众不同的阅读需求;同时,该书斋与市新华书店总店共建本市第一家24小时无人值守网络书店,实现西岸书斋的e书店+模式。新八大里西岸书斋则采取“社会资本+”的模式,引入社会资本和国企中冶集团及民企翰墨卢浮宫,从阅读习惯、人文、美学、艺术、互动等多维度打造舒适安静的阅读环境,在图书馆通借通还的基础上,配套咖啡茶吧,让阅读成为一种享受,让书斋成为城市亮点。
为了让全民阅读成为时尚,今后,河西区将积极探索打造西岸书斋的三种运行机制:筑巢引凤──通过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的ppp模式,政府推动主导监督,邀请国企或民企进驻资本,实现西岸书斋的企业运作;政府购买、志愿服务──以建设提升街级综合文化服务中心为目标,扩建阅读场地,建成西岸书斋;引凤筑巢──携手新华书店和民营书店,多形式扩大阅读阵地,鼓励国企或民企在自持载体上自建西岸书斋,政府提供建议并对企业实行政策扶持,企业对西岸书斋享有自持自营的权利。今后,河西区还将在公园、楼宇、商场等地推广西岸书斋自助借阅共享空间,方便不同职业的人群随时随地享受阅读的乐趣与服务;进而尝试在咖啡店等餐饮行业、大型超市等地建设西岸书斋,调动群众的阅读积极性,打造多元文化空间,满足不同需求,提升书斋的服务效能,让书香溢满河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