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家园从旧货市场到文化地标

  • 2018-11-26 21:17:28
  • 北京晚报

有人说,北京有两个地方永远人头攒动,一个是天安门广场,所有人都仰着头看升国旗;一个是潘家园,所有人都低着头寻宝贝。这个潘家园,就是潘家园旧货市场,也叫潘家园古玩市场。

作为一名在潘家园经营超过20年的“老人”,“美石家”店的老板李云鹏见证了潘家园从无到有的成长。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在劲松南路和旁边的一个“土山”逐渐形成了一个老百姓自发的市场。“就是把家里闲置的东西拿来卖,贴补生活。我一下班就去市场摆摊卖家里不穿的旧衣服。”1992年,潘家园街道办事处加强了对市场的管理,建了90多间铁皮房,李云鹏也有了一个7平方米的固定摊位,仍然是卖服装。

“那时市场里除了杂货也有古董,最初都是北京市民拿出家里压箱底的传家宝卖了换钱。”李云鹏说。“起初市场里什么东西都有,后来管理人员和我们商量,希望能确定一方向。”1994年,全部市场从劲松南路迁入现在的地块,挂名“潘家园旧货市场”。虽然叫“旧货市场”,但范畴锁定在了古玩杂项、字画、书刊杂志、民间工艺几大门类,偶尔也有锅碗瓢盆等生活用品。市场保留“地摊儿”形式,可任意“淘货”和“捡漏儿”,省去了高额租金,工薪阶层有了成为“民间收藏家”的可能。

随着北京旧城改造,老北京纷纷离开祖居,家里的旧货、旧家具、旧建筑部件大量流向潘家园,这里的古玩市场味道越来越浓。市场在上世纪90年代末期声名鹊起,短短几年,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古玩旧货集散地,吸引大批淘宝者和游客,年成交额达数亿元。在许多人眼里,“潘家园”几乎成为古玩市场的代名词,已成为北京的一个文化地标。

2001年,潘家园进行改造升级,建成工艺品大棚,潘家园市场也接待了来自世界各地的政要,“登长城、吃烤鸭、游故宫、逛潘家园”已成了当时外国游客到中国旅游的重要项目。

“没有潘家园就没有我李云鹏的今天。”李云鹏发自肺腑地说道。20多年里,李云鹏经历了古玩市场的几次起起落落,几经转行,最终走到今天,对于李云鹏来说潘家园这块地方是他情感所系。而对于更多人来说,逛潘家园已成为习惯、一种情结。

本报记者 程功 摄影报道

  • 编辑:赵汗青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