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保护总体规划》阐释长城精神 传承引入具体举措

  • 2019-01-25 15:07:42
  • 中国网

冬日的长城静默而厚重,而最近,这条巨龙仿佛又多添几分欢欣。

日前,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联合印发《长城保护总体规划》(以下简称为《规划》)。今日上午,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表示,《规划》为建立长城保护传承利用长效工作机制,督促各省(区、市)将长城保护作为一项长期任务持之以恒地抓下去,提供了重要遵循。

长城精神的核心内涵

《规划》清晰阐释了长城价值和长城精神。

刘玉珠说:“在编制《长城总规》的过程中,我们对长城内涵、长城价值进行了重新认识,对长城精神进行了梳理总结。我们认为长城最突出、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所承载的伟大精神,这种精神包括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屈、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这三大精神历经岁月锤炼,已深深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成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强大精神力量。”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

为何要把握长城精神

若用一句话形容中华民族之砥砺奋进、生生不息,笔者想,“万里长城永不到”怕再恰当不过。

上下两千年,纵横十万里,长城以其久远广阔的时空跨度,伴随、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兴衰更迭、荣辱变迁。这座人类历史上最为宏伟壮观的人工建筑奇迹,对中国历史发生了深远巨大的影响,熔铸出十分丰富的思想内涵,凝聚着中华民族的文化精神。

刘玉珠在回答关于长城精神的提问时说,长城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伟大建筑奇迹。长城为农耕文明、游牧文明的发展创造了长期的和平稳定环境。长城的关隘为两种文明互市、交流提供了场所,保障了我国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相互依存,形成一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局面,是维护我们国家统一多民族国家的重要保障,也是构成中华民族的民族记忆、国家记忆和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重要遗产。

只有读懂长城,才能更深刻了解、研究中国;只有把握长城精神,才能拥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深沉、最坚实的力量。

壮美的长城

长城价值的根本性转变

不过,有一点不得不说,古人对长城之理解与我们今天将长城视为中华民族精神象征的观点,还是有所不同。

谈起与长城有关的古人,我们脑海中最先涌现的便是秦始皇和孟姜女。

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副研究馆员张依萌曾说,孟姜女故事诞生的时候,中国人并不喜欢长城。而大家记住秦始皇,是作为一个暴君的负面形象,人们当时是把长城和暴虐的统治以及劳民伤财紧紧地绑在一起的。

令人生畏的建筑,何以成为中华民族之象征呢?它自然有一个演变的过程。

刘玉珠表示,近现代时期,中华民族面临空前危机的时刻,长城体现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心血和智慧,以及长城反映出的我国古代强大国力,使大家对长城的理解发生了转变。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论述长城与中华民族的关系时指出,“长城之有功于后世,实与大禹治水等”。而长城价值发生根本性改转变,主要体现在两个历史事件中。

一是抗日战争期间,1933年我国军民在山海关至八达岭明长城一线的义院口、冷口、喜峰口、古北口、南口长城等战略要冲之地英勇抗击侵华日军。这是“九一八”事变以后,我国军队在华北地区进行的第一次大规模抗战。“长城抗战”极大地激发了全民族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精神,为最终取得全民族抗战伟大胜利打下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二是红军长征期间,1935年9月,党中央在榜罗镇召开中央政治局常委会议后,红军越过“六盘山”并于1936年10月实现三大主力会师。红军在陕甘长城沿线也留下了无数战斗足迹和英勇事迹。大家都知道,毛主席写下了《清平乐•六盘山》,使长城成为反映共产党人坚定革命信仰的重要文物载体。

传承长城精神的具体举措

民族精神、文化因传承弘扬而更加美丽、自信,但传承必定是个艰巨的工程。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

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宋新潮说,这些年对长城的宣传是不够的。我们要更加发挥长城在旅游和文化交流方面的作用。下一步,国家文物局将加强该方面指导,做好重要点段的保护、展示、服务,增强推广。从山海关到嘉峪关的长城沿线,有不少遗址类博物馆。国家文物局将指导这些馆进行整体提升,把长城精神融入到展览中,提升展览科学性,加强对长城精神的解读。

目前对长城的保护、宣传,更多地面向青少年。

这两年,国家文物局政法司做了项工作,要求局长、司长到各地,特别是到长城脚下的小学进行宣传,让从小在长城边上生活的孩子知道长城是什么、长城的意义是什么,这样才能更多唤起公众的保护意识。

同时,国家文物局十分支持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开展国际交流,还利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等平台,介绍长城的意义及保护等。众所周知,长城是世界文化遗产,文物局便用这些平台来让全世界了解长城精神。

我们赞美长城,因其巍峨雄壮、坚韧不拔,更因其蕴含的种种丰富的民族精神。

当阳光再次唤醒大地,中国已踏上新的征程。以长城精神为依托的中国精神,将继续在历史的长河中奔腾驰骋,经久不衰地演绎着属于东方的灿烂与壮美。(文字/李芳 摄影/

杨楠)

  • 编辑:李蕾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