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通州境内,有一条历史上赫赫有名的河流——萧太后河,关于这条萧太后河的来历,在民间也有很多美丽的传说。当然,传说都在围绕一个人,那就是大辽国的承天皇太后萧太后!”

相传,当年萧太后在率大军征讨北宋时,路过今北京城郊野的时候,手下众将士口渴难耐,萧太后勒马扬鞭一指,前面即出现了一条清澈甘洌的河水,众将士欢呼雀跃,痛饮解渴,后人便称这条河为萧太后河。
当然,这只是一段神话传说而已,如今,后人对萧太后的印象,一直停留在《杨家将》中那个杀伐决断的萧太后。但实际上,萧太后本人却并非如小说中写的那般是率领虎狼之师与北宋大战燕云十六州的母夜叉,而是一位清正贤良、深明大义,为辽朝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的女功臣。

萧太后
萧太后,是辽景宗耶律贤的妻子萧燕燕。名萧绰(953~1009年),辽北院枢密使兼北府宰相萧思温之女。

辽景宗继位后,选为贵妃。969年(保宁元年),被册封为皇后。由于辽景宗羸弱多病,继位多年而不能正常主政,于是萧燕燕便有了“一展身手”的机会。史载“大诛罚,大征讨,蕃汉诸臣集众共议,皇后裁决,报之知帝而已”,可见她的实力和魅力。

后来,皇帝干脆下了一道诏给史馆学士,说以后记录皇后的话,也应用“朕”,并“著为定式”,这就等于承认了萧燕燕“女主临朝”的事实,并以法令的形式确定了萧燕燕代行皇帝职权的合法性和权威性。史传萧燕燕带兵打仗,作战悍勇。曾怀抱幼子耶律隆绪,亲临前线,指挥战斗,大败宋军。辽统和四年(986年)至统和二十二年(1004年)八年间,萧燕燕三次亲率大军南征北宋。

澶渊之盟
萧燕燕在摄政期间,励精图治,选用汉人,开科取士,消除番汉不平等待遇,劝农桑,薄赋徭,内政修明,军备严整,纲纪确立,上下和睦,与宋讲和,坐收岁币之力,经济文化高度发展,使辽朝达到鼎盛时期。最终与宋朝合议休战,史称“澶渊之盟”,近120年相安无事。

萧燕燕也具有常人所不具有的谋略,景宗病危时,萧燕燕即指派大臣韩德让秘密召集亲信侍卫进宫,在景宗晏驾时,及时的控制住局势,才使耶律隆绪顺利继承皇位,是为辽圣宗。这一年,圣宗十二岁,萧燕燕也才三十岁。

而萧燕燕与韩德让的“艳史”也让众人津津乐道,但殊不知,萧燕燕年轻时曾许配给汉臣韩德让,但还没有来得及结婚,就被皇帝选为妃子。辽景宗死后,萧燕燕看中韩德让的政治与军事才能,于是决定改嫁给韩德让。这在当时契丹族的风俗中是允许的。

除了萧太后河之外,通州内还有个萧太后桥,明神宗为其赐名“通运桥”,因为它横跨在萧太后河上,附近的村民又都称其为“萧太后桥”。如今,这座桥已经有四百多年的历史,桥的每边各有二十二根望柱,柱头上雕须弥座,坐上圆雕二十二个狮子,神态各异,活灵活现,可见明代工匠的高超技艺。

通运桥北端一丈处就是张家湾城城门楼了,轻抚城门上的青砖,踏上几经风雨洗礼沧桑而斑驳的通运桥,抚摸着桥上的石狮子,眺望萧太后河,城楼、岸柳、市肆俱与石桥映带,好生壮美,“回首凤城春色好,莺声啼碎碧桃花”,正是此处景致。
萧太后河

通运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