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了成都,不可不去都江堰

  • 2019-05-21 11:02:14
  • 北京旅游网

【北京旅游网报道】很庆幸,对历史文化一点都不感兴趣的我,最终还是掏了门票参观了都江堰。都江堰是一个水利工程,更是一个生态工程。

都江堰的创建,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高度协合统一,是全世界迄今为止仅存的一项伟大的“生态工程”。

如果你来到这个景区,非常建议你租用电子或者人工导游,感受这座工程背后的人文情怀。

我们一行人从景区正门进去,浩浩荡荡有点像是逛北京颐和园的阵仗,结果上了伏龙观就是看个热闹,身处离堆之上,却不知眼前的景象与这伟大的水利工程有何关系。脑海中仅有的一个鱼嘴印象,也不知道如何前往。我在离堆公园上上下下跑了两三回,才明白要从底下绕过去参观飞沙堰和鱼嘴等水利工程。

都江堰有三个主体工程,分别是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宝瓶口引水口。理解他们的构造原理之后,都江堰这个景区就生动有趣了。

鱼嘴分水堤

都江堰位于岷江的弯道处,在这里李冰修建了鱼嘴分水堤,这样一来,实现了将岷江一分为二,外江顺着天然河道流走,内江顺着人工河道继续流入成都平原。内江是后来人工挖凿的,相较于外江,内江深且窄,实现了“四六分水”。丰水期,由于外江宽,大约有40%的水流入内江,枯水期,由于内江深,大约有60%的水流入内江,这样,保证了经由内江流入成都平原水量的均匀。

宝瓶口引水口

宝瓶口,内江的水进入成都平原的时候要经过玉垒山,之前这里是有一些天然的山体裂缝,为了更好地利用这个地势结构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李冰决定在这里炸出一个引水口,由于当时并没有炸药,于是就地取材,用火烧岩石用水来冷淬,热胀冷缩,炸出一个宝瓶口。

飞沙堰泄洪道

另外,为了更好地控制水流进入宝瓶口的流量和流速,李冰又在附近修建了一道飞沙堰,通过人工垒建一条天然河床,垒河床的材料也是因地制宜,飞沙堰采用竹笼装卵石的办法堆筑,堰顶做到比较合适的高度,起一种调节水量的作用。当内江水位过高的时候,洪水就经由平水槽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使得进入宝瓶口的水量不致太大,保障内江灌溉区免遭水灾;同时,漫过飞沙堰流入外江的水流产生了游涡,由于离心作用,泥砂甚至是巨石都会被抛过飞沙堰,因此还可以有效地减少泥沙在宝瓶口周围的沉积。

后来,在凤栖窝附近放置铁柱,用来作为每年清理河道的标记,这也成了都江堰的三宝之一——“卧铁”。

这些分享,是我结合电子导游和身临其境写下的回忆,可能并不准确。但是,身处这个伟大的工程之中,让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中华民族伟大的人文智慧。

现在的都江堰,经历了汶川大地震等自然灾害的损毁,也经历了现代科技带来的钢筋混凝的加固,山对面的庙宇,也都重新修葺,索桥也不是当年那番摇摇欲坠。

但是,这种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怀还是保留至今,她不是蛮横的开挖一个水库,或者高筑一条堤坝,而是顺势而为,通过疏导引流,让岷江丰沛的水资源温顺的灌溉成都平原。

五月造访,时值岷江丰水期,行至鱼嘴,天降大雨,眼前岷江湍急的水流在鱼嘴处一分为二,仿佛开启了这课堂上水利工程模型的开关,整个景区更加生动。遥想李冰父子修筑都江堰之前,遭遇此时此景,当地居民应是苦不堪言,水害肆虐,旱涝不保;可如今,成都丰衣足食,游人如织,这座伟大的工程,依循自然规律而造,收获了最美好的天人合一。

虽然对面山上的庙宇没能继续游览,但我还是很满足地返回了,归途上,“成灌高速”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名称,多了更多的人文意味。(图文/心见)

  • 编辑: 邢爽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