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门之东 老城新生

  • 2019-06-29 17:28:09
  • 新东城报

重修的三里河不到千米,岸边绿草茵茵、花枝摇动;灰墙灰瓦的民居、会馆排列有序,迤逦铺开的种种古朴元素,仿佛让人感觉穿越到了过去。全面推进市政改造、环境整治、胡同景观提升,提供精细化物业管理服务,提升居住和生活品质,经过10余年的保护与复兴,建设“老胡同的现代生活”国际一流宜居社区的规划和构想成效显著,前门东区褪去了人声鼎沸、拥挤喧嚣的浮华,重新找回了京味儿。记者 李滢

地点1 临汾会馆

腾退修缮 会馆再现历史风貌

西打磨厂街是北京城内会馆最为集中的区域之一,保留了数量众多的会馆遗存。据统计,在前门东区范围内,共有会馆遗存35处,截至目前已完成25处腾退。

在西打磨厂街东口,第一眼就能看到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馆内现有多处历史遗存——第一进院落左手边的门口,是民国二十六年的“紫气东来”木匾;第二进院落中厅屋顶,发黑的梁、柁也是原来的构件,上面的“金龙和玺”彩绘和金蓝两色的双龙戏珠图案依稀可见。

不仅如此,馆内展陈了许多明代、清代会馆繁盛时期的“真迹”。过去的黑釉“杏花村”酒坛、民国风的广告招贴画、醋壶、12生肖花馍、记载着当年会馆与牙行打官司的石碑、第一甲第一卷的状元卷……不仅展品“货真价实”,陈列馆的整个建筑也坐落于拥有400余年历史的北京临汾会馆原址。

据悉,北京临汾会馆原本分西馆和东馆,西馆在前门外廊坊三条,位于西打磨厂的是东馆。东馆也被称为临汾乡祠,始建于明代,清乾隆三十一年重修。清光绪三十二年,北京商务总会成立,各行商人纷纷组建各自的行业商会,临汾乡祠废弃不用,此后逐渐成为居民院。

2015年实施文物腾退后,我区对该馆进行了保护修缮。天街集团在原址按照“原材料、原形制、原工艺、原做法”进行修缮,将其改建为北京会馆文化陈列馆,用于展示、传承北京会馆文化。2017年8月,北京会馆文化馆正式对公众免费开放。

馆内展出的“桑梓之情——北京会馆文化展”,是很鲜见的以北京会馆文化为主题的展览。展陈共分为三个部分,总面积约800平方米。会馆开放时间为周二、四10时至16时,周一、三、五面向学生团体预约开放,凭身份证等有效证件即可登记进馆、免费参观。

地点2 西打磨厂街

活化利用 古商街走上复兴路

西打磨厂街形成于明代,以聚集大批石器和铜器作坊而得名。民国初期,此地因靠近北京旧火车站,自发形成许多旅店、会馆、票号。区域内保护建筑较多,有较高的文化价值。由东向西走进西打磨厂街,这里比通常的胡同显得更宽敞些,两边的建筑能看出清理过的痕迹。不远处的小楼是民国年代建起的旅店“義成店”旧址,里面被修缮一新。

西打磨厂210号原为瑞华染料行,是近代中型店铺的代表性建筑,门头印有“靛青颜料、零整批发”等字样,而门外的圆雕石相传为颐和园旧物。改造过程中,这里被打造为“打磨场共享际”生活区。传统的四合院经过建筑师之手变成了胡同长租公寓。曾经的临街铺面成为共享型的厨房、会客厅、洗衣房,里面有14间小公寓。每间屋子分为上下两层,底下是客厅、卫生间,二层是卧室。

西打磨厂街220号院落由日本建筑师隈研吾的事务所改造设计,一部分作为其事务所在北京的办公地址,另一部分是先锋文化活动空间,每月举办不同类型的文化艺术活动。该院在清末时期曾为协和医院旧址,先后作为苏联医院、日本医院使用。建筑大师隈研吾发挥其特长,使用了由两种铝质构件组成的不规则格网幕墙,罩在灰砖墙和玻璃幕墙外面,传统与现代的对比呈现出别样的张力。

位于西打磨厂街西口的长巷三条一号,原本是“文成店”旅店旧址,距今已有100余年历史,现已成为一座新型的联合办公区域。目前,除了共享际、隈研吾的北京工作室之外,西打磨厂街内还有民智文化研究院、负责运营MUJI Hotel 的UDS所开设的集成设计书吧、专事古典音乐的梶本音乐事务所等机构入驻。

地点3 三里河

水穿街巷 老胡同焕发新生机

提到三里河,每一位熟悉老北京前门的人都不陌生。这条可追溯到明朝正统年间的河流最初是一条泄洪渠,形成于1437年。到了清朝中晚期,不再作为泄洪通道使用的河道被填埋,上面加盖起房屋,也正是因为这条河,才有了沿河而居的居民,逐渐形成了与河道南北走势一致的胡同群。

2016年8月,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启动,景观北起西打磨厂街,南至茶食街,全长约900米。据天街集团副总经理段金梅介绍,三里河景观规划设计严格依据历史上河道位置和走向,坚持以生态景观建设为主,突出历史、人文、生态、艺术特点,并将胡同街区、四合院建筑与自然环境渗透融合,充分展现胡同、院落与三里河“水穿街巷”“庭院人家”的绝妙意境。

为了体现历史和文化的传承,在三里河复原的过程中,保留了很多历史元素。景观建设施工历时8个月,搬迁居民480户,先后完成9条胡同环境整治、河道沿线文物和房屋修缮、景观配套设施完善等工作。

在三里河绿化景观项目建设的同时,我区还进行了一系列历史文化的研究和挖掘,最终将三里河背后蕴含的文化积淀呈现给市民。景观内沿途还有不少文物保护建筑,如江西新建会馆、安徽泾县会馆等,游人在观景过程中就可以了解到前门历史中的会馆文化和独特的胡同文化。

为保障水质始终清澈、透明度高,复建采用生物活性炭滤层、生态浮岛、曝气增氧等设计,去除污染物,保持水质状态,实现水体无色、无异味、无杂质。同时,河道中喷水的涌泉、河里种植的莲花、放养的锦鲤等,既能造景,也能对水质起到净化作用。

海绵城市理念也被引入三里河项目之中。经过整治,三里河摘下了“脏乱差”的帽子,2017年4月底全面竣工亮相,让北京的老胡同赋予新内涵、焕发新生机。

“尊重历史、传承文脉是关键。”段金梅说:“三里河除了要留住原住民,将老北京的生活方式传承下来之外,还要引入年轻人和一些文化项目,增加街区活力,达到老城复兴的目的。”

  • 编辑: 王怡婷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