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台名泉之:泉大水深—黑龙潭

  • 2019-10-12 16:33:18
  • 丹枫飞云

邢台名泉黑龙潭的概况

1、名称由来

深不可测,黑不见底,泉水翻滚如龙搅水,传有黑龙潜焉,天旱祈雨辄应,故得名黑龙潭(泉)。

2、地理位置

邢台曾是“百泉之城”,其中名泉之一的黑龙潭位于邢台开发区王快镇后楼下村北,七里河北岸约300米处。其西北与小儿泉相连,其东与石羊泉相连。

3、四潭相连

由大潭、小潭、井潭和小妮儿潭组成。

4、四泉相连

历史上,黑龙潭北部与小儿泉相连,东部与石羊泉相连,西部与小龙泉相连,形成一条巨龙的龙身,横卧在七里河北岸。

5、泉大水深

昔日百泉泉群之中属黑龙潭的泉水最深。

上世纪,由于种种原因,地下水位下降,百泉枯竭,黑龙潭也于1987年悄悄地从人们的眼睛里消失,再无踪迹。只留下一处浅坑,向人们述说着黑龙潭的过往。

6、泉涌水量

多年实测,黑龙潭泉水年平均流量为0.360立方米/秒,年平均最大流量为0.61立方米/秒。在邢台东南的百泉泉区十几组泉群中,涌水量位列第五名。

7、干涸日期

1982年开始部分时段停涌,1987年全年停涌。

史志记载不绝缕

清乾隆《顺德府志》记载:黑龙潭,去珍珠泉一里,深不可测,相传有黑龙潜焉,旱祷辄应。

清道光《邢台县志》记载:黑龙潭,城东南八里,七里河之北,深不可测,传有黑龙潜焉,祈雨有应,东疏为渠,下入百泉河。

清光绪《邢台县志》记载:“黑龙潭,城东南八里,七里河之北,深不可测……”。

民国1943年《邢台县志》记载:黑龙潭,城东南八里,七里河之北,深不可测,传有黑龙潜焉,祈雨有应,东疏为渠,下入七里河。

《邢台乡土地理教材》称:“黑龙潭,泉大水深,黑龙滚翻......“

《后楼下村志》记载:“世传有龙潜焉,祷雨有应,东疏为渠,下注七里河。”

相关史料记载:黑龙潭,泉大水深,如黑龙搅水。又曰: 黑龙泉,泉洪流深,如黑龙搅水。

千年名泉历代传

早在宋代时期,黑龙潭南岸曾建有兴龙寺,兴龙寺以黑龙潭得名,黑龙潭以兴龙寺闻名。黑龙潭枯竭后,有人在此处挖沙曾经挖出一块石碑,碑刻记载着宋朝曾经重修过兴龙寺,还有人挖出过陶罐等物品,证实了兴龙寺确实存在过,黑龙潭的历史已达千年以上。

明代万历年间,邢台县知县郝持计划修渠建闸引黑龙潭水灌溉,未曾实行而离职,到县令朱诰上任,亲自去黑龙潭视察,并主持开修黑龙潭闸,一时间,善民负土,往者如云,不到一个月,黑龙潭闸修成,又相继修渠,引黑龙潭的泉水自小汪村起,至石井村至,灌田十村,黑龙潭的引水渠宽一丈,长十五里。水顺流而下,增益去害。当时邢台人认为大禹治水使得上流有归、下流有泄,不至奔腾为害,朱诰修建黑龙潭闸、开挖引水渠的举动与大禹治水是事不同理同,故立碑记之。

1952年邢台专区下七闸联合灌溉委员会成立,黑龙潭属之。

1953年改建为邢台专区七里河灌溉委员会。

1954年牛尾河灌区管理委员会成立,负责黑龙潭等泉的泉水管理。灌溉5乡48村5万亩土地。

1958年10月,邢台专区组织5县民工2万多人,扩挖黑龙潭、狗头泉、百泉等5个泉坑,并在泉区组织人工架打造自流井257眼。

1972年邢台地区组织钻机在包括黑龙潭在内的泉区再次打造自流井240眼,增加涌水量。

1975年4月,牛尾河管理委员会并入邢台地区百泉管理处,从此百泉灌区统一管理。

1975年邢台地区为解决黑龙港地区干旱缺水,组织百泉泉水东调工程,由邢台军分区为领导,成立“邢台地区百泉开发治理百泉指挥部”,动员任县、南和、巨鹿、宁晋、隆尧、新河、沙河、邢台等8县及邢台市共5.3万人参与百泉会战,扩挖了葫芦头泉、葫芦套泉、黑龙潭、狗头泉、百泉等5个泉坑,并在泉区打造自流井75眼,新打机井2400眼。从1975年起,百泉灌区一律使用井灌,而将泉水东调到巨鹿、隆尧、宁晋等县,发展新灌区。百泉工程历时5年,期间省领导刘子厚等视察百泉工地,给干部、民工极大鼓舞。

1980年百泉工程结束,泉水东调成功。

1981年受干旱影响,地下水位降低,百泉泉区包括黑龙潭各泉在内,泉水涌出量大幅度减少。

1982年邢台地区停止百泉东调,恢复原百泉灌区。

其后没有几年,黑龙潭等各泉均干涸不涌。

开挖黑龙潭、百泉、狗头泉、葫芦头、葫芦套等5泉的百泉工程大会战场面

在泉区打造的数百眼自流井之一。

四潭相连龙潜水

黑龙潭由大潭、小潭、井潭和小妮儿潭四个潭组成。大潭是主泉在最南边,偏西北一点是小潭,大潭正北是井潭,再往北是小妮儿潭。四潭独成一系又首尾相连,俯瞰犹如潜龙翘首,遥望东南。

大潭呈圆形,直径约百米余;井潭水深不可测,水呈黑色,阴郁深沉,大多人不敢走近;小妮儿潭精致玲珑,状如小坑儿。黑龙潭水甘冽冰凉,浅处清可见底,鱼虾闲游,若隐若现,水质甘甜,乃天然之矿泉水。最让人称奇的是,潭水中不时有气泡冒出,发出“咕咚——咕咚——”的浑厚声音,宛如琴音,还能看见硕大的水花翻涌出来,荡起圈圈涟漪。

上世纪80年代以前,黑龙潭四周生长着三米高茂密的芦苇,形成一道天然屏障。黑龙潭隐在芦苇中,静谧、安然,若深闺之少女。黑龙潭的南边是一片桃园,风起时,青芦摇曳,绿柳红桃花与湛蓝的潭水相映成趣,百鸟争鸣,泉水叮咚,一派田园风光美景。

1975年,邢台市组织数县民工开挖扩大百泉灌区,黑龙潭被拓展改造成了更大更深的一个湖,远远望去,仿佛一弯弦月静卧在七里河北畔。沿湖开辟一条大路,路旁遍植梧桐树,遮盖着绿荫。环湖土台高约8米,斜坡种植苜蓿,其间修有水泥台阶,可上到黑龙潭的岸边,与泉水做个近距离约会。在黑龙潭的东南角,修建有水闸,泉水由此处流向七里河,奔涌向东,灌溉着下游几个县区的田地。

黑龙护佑福一方

《后楼下村志》记载:“世传有龙潜焉,祷雨有应,东疏为渠,下注七里河。”这是一个美丽而古老的故事,东海龙王的儿子黑龙恃宠而骄,不断招惹是非。龙王为了磨炼黑龙的心性,一狠心把它贬到了此处锻炼。黑龙到了这里后真的就收了顽劣,开始保护这一方老百姓的平安,这就是黑龙潭的来源。不过黑龙毕竟还是想念自己的家乡——东海,会不时回东海看看老父母。所以呢,都说深不可见底的井潭底下暗通东海,是黑龙回家的路。当然了,这都是传说。

宋代在黑龙潭南岸建有兴龙寺,寺以泉名,泉以寺兴。

明清时期在黑龙潭西侧修建龙王庙。据说是有求必应,得到了此一方百姓的崇敬,龙王庙因此香火鼎盛。

还有民间传说,黑龙潭里有出租红白事的桌挑板凳和饭碗筷子,老百姓只要来黑龙潭龙王庙诚心焚香祈祷,这些桌挑板凳和饭碗筷子涌出碧波,出现在眼前,用完后只要及时归还,就能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后来有人经常借了不还,所以黑龙潭也就没有这些灵验的奇迹了。当然这也只是为了教育人而附会的传说。

黑龙潭的龙王庙

蒹葭苍苍鱼翔游

当年黑龙潭,千亩芦苇随风飘,万层涟漪逐浪涌,一派湿地风光,颇有江南水乡之韵,蒹葭苍苍中点缀五颜六色的野花,叮叮咚咚中流出天籁般的灵动。黄鹂、斑鸠、苇莺的鸣叫声合奏出婉转悦耳动听的乐章,苍鹭、白鹭、翠鸟、野鸡演绎出美妙动人的舞姿。拨开芦苇丛,黑龙潭如碧玉般静卧于此。芦苇荡里遮天蔽日,夏天好纳凉,冬天水略温,滋润百泉稻,贡献鱼虾蟹,据说当年抗日战争的时候,后楼下村民有的藏匿到芦苇深处,搭建庵庐、生火做饭,以躲避鬼子的枪口。

黑龙潭里的鱼很多,鲤鱼、鲶鱼在水底穿梭,因此成为村里改善生活的保障,招待亲亲朋好友的佳肴。

夏天最畅快的时候是去黑龙潭游泳,尤其是孩子们,脱得光溜溜一个猛子扎进去,透骨的凉爽。“游泳都是在大潭,井潭是不敢去的,那里太深了,还没走近就有一股子凉意传来。”杨文虎说。大潭的水相对来说要柔和很多,水面倒映着蓝天白云,四下里芦苇飒飒作响,潭里不时气泡翻涌的声音更显黑龙潭的静谧幽静,让人不由想起“野渡无人舟自横”的闲暇意境来。

编苇席是当时周边老百姓最大的收入。黑龙潭不仅给了后楼下村丰富的水资源,还给了村民一片赖以生存的芦苇。收获的季节,家家户户收割芦苇,编制苇席。

1987年黑龙潭干涸。

名泉重现或有时

2018年6月30日,开发区区召开《全区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专题会议》,会上提出:“要做好‘水’文章。要抓好狗头泉、百泉灌水和黑龙潭恢复原貌工作,并形成水系,打造江南风光。”

2018年年6月5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管委会主任李超英深入百泉、狗头泉、黑龙潭三泉调研。李超英指出,要充分认识生态环境的重要性,开发区三个泉是天然的生态资源,要加快恢复保护进程,全面提升我区生态功能。要认识到泉水的恢复与保护是造福老百姓的民心工程,要切切实实为老百姓谋福利。 李超英要求,要邀请专家论证相关生态泉水工程建设的可行性,科学做好我区生态环境、产业布局的长远规划;开展保护生态的技术研究,做好三泉周边生态环境的修复。

黑龙潭北部有小儿泉,东部有石羊泉,东北部有狗头泉,根据狗头泉公园规划,这四个泉将连接一起成为公园的核心水景观的一部分。

  • 编辑:王腾飞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