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河的”红色小延安“有哪些遗迹

  • 2019-11-06 11:19:47
  • 方志清河

河北省清河县东北方有一个被誉为“红色小延安”的村庄——东野庄,这里远离县城,东面与故城毗邻,北面与南宫隔河相望,解放前曾是五县——清河县、武城县、南宫县、故城县、枣强县——交界处。村庄附近有沙土岗,有几百亩的果园做屏障,有一条古老的河流——清凉江——绕村流淌。这一个平凡而宁静的小地方,却因一段不平凡的经历,永远铭刻在中共清河的党史上。

由于紧邻南宫的地理优势,革命的火种由南宫传入这里,又从这里燃照清河大地。清河最早的党员宋春山是东野庄人,他就是在南宫和生店参加党组织的,回村后,他就发展了宋春景、宋春香入党。1934年春,在东野庄成立清河县第一个共产党的支部——东野庄党支部,宋春景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支部建立后,就在本村陆续发展了郭松鹤、马建荣、郭春鹤等一批党员,同时在西张宽、南赞固、西野庄等村发展党员。除发展党员外,党支部还进行了一系列革命活动。宋任穷、陈再道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以及直南特委党组织负责人冯化宣、马国瑞都曾在这里工作、生活、指挥作战。目前,该村保存下来的较为完整的旧址有11处,它们均处于现在该村的北街,自东而西依次是: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第六支队旧址、直南特委联络处旧址、陈再道宿办处、在华日军反战同盟冀南支部旧址、杨秀峰故居、冀南文学界抗日救国总同盟分支旧址、七旅19团司令部、宋任穷同志宿办处、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旧址、刘志坚宿办处、清河党组织地下粮食储备点旧址等。

匆匆流逝的岁月改变了这些旧址的原貌,青砖土坯、残垣断壁见证着那段峥嵘岁月。

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第六支队旧址    原为郭松鹤宅院,现闲置,有北房4间,占地约300平方米。1935年10月,中共北方局、中共河北省委成立,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受河北省委领导在河北南部坚持游击作战,以袭击敌人的民团驻地和警察据点为主要任务,打击与红军作对的恶霸地主。1936年1月,按照中共中央的指示,中国工农红军平汉线游击队改编为“华北人民抗日讨蒋救国军第1军第1师”,在“抗日讨蒋”的旗帜下,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队伍迅速壮大到1200多人,第六支队就成立于此时。

直南特委联络处旧址    原为郭春鹤老院,现闲置,有北房3间,西房两间,占地约300平方米。房东郭春鹤1934年入党,白色恐怖时期,他担负起了联络各支部、各地党组织的重要任务,来自全国各地的联络人员,好多不知其大名,大家都管他叫“郭大哥”,“郭大哥”这个称呼在边区家喻户晓。郭春鹤于1938年3月被派往延安学习,1939年4月回清河任组织部长。由于该村党支部组织严密、人们觉悟高、警惕性强、安全防护措施到位,虽迎来送往,从未出过意外。直南特委书记冯化宣,为躲避日寇抓捕,曾藏身于该处西房的一个床下,至今此床仍在。

陈再道同志宿办处    今为荣金强的宅院,有北房2间,西房2间,南房2间,占地约200平方米。1938年1月,陈再道任八路军东进纵队司令员,4月率部巧妙越过日军戒备森严的平汉铁路(今北京—汉口),未受任何损失。东进纵队进入冀南仅3个多月,即协助冀南区党委建立20多个县抗日政权,部队也由500人发展到1万余人,为开辟冀南抗日根据地和开展平原游击战创造了有利条件。期间他曾在东野庄居住,并指挥作战,还在村子西边的大杨树下发动群众抗日,闲暇的时候和村民马万玉下象棋。

在华日军反战同盟冀南支部旧址    今为刘石磊老院,现闲置,有北房3间,占地约300平方米。在华日军觉醒联盟成立后,组织机构迅速发展,陆续在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建立了支部。1941年8月7日,日本人秋山良照等人建立了觉醒社联盟冀南支部,1942年改称“反战同盟冀南支部”,秋山良照任书记。秋山良照原为日本侵华军人,后被俘,被安排在东野庄。为了感化他,老百姓专门到河里逮他喜欢吃的青蛙,做他爱吃的炒鸡蛋。东野庄百姓的真诚善良,党组织的关怀教育使他幡然觉悟。他本是日本美术大学的学生,擅长画画,他就为大家画画,其中一张一个老太太纺线的画,画得惟妙惟肖,特别为人称道;日军4·29铁壁合围时,八路军突围,他就用日语和日本兵喊话,瓦解日军,还毅然用缴获的机关枪(当时其他人都不会用机关枪)打散包围的日军,为撤退的中国军民开路。后来,他参加了八路军,去延安学习。他在此处居住近两年,成为日军中著名的反战人士,二战结束后回国,任日本共产党中央委员,后作为中日友好人士访华,受到我国领导人的亲切接见。

杨秀峰同志宿办处    今为刘学文家,有北房4间,其中两间倒掉,占地约200平方米。杨秀峰,原名杨碧峰,字秀林。1938年8月,冀南行政公署成立,为便于进行统战工作,杨秀峰担任了冀南行署主任。期间他在东野庄工作、生活了很长一段时间,批准并亲自指导了冀南币的印刷、发行工作,主持了冀南银行的成立工作。冀南银行旧址在王楼庄,这里是最早印刷冀南币的地方。冀南币于1939年10月开始发行,流通于晋冀鲁豫边区,1948年5月,冀南币成为华北解放区的本位币。

冀南文学界抗日救国总同盟分支旧址    原为刘家胡同,今有七户人家——刘明磊、刘连强、刘连福、李振兴、刘良府、李长江、李东明。冀南文学界抗日救国总同盟简称“文总”,1930年10月成立于上海,先后参加该组织的有中国左翼作家联盟、中国社会科学家联盟、中国左翼戏剧家联盟、中国左翼新闻记者联盟以及教育、音乐、美术、世界语小组等八个团体。“文总”团结了广大的进步文化工作者,在更广的范围内结成了进步文化工作者的统一战线,为粉碎国民党的文化“围剿”,促进进步文化工作的繁荣做出了贡献。1932年11月,“文总”创办机关刊物《文化月报》,“一二·九”运动后,其成员大部分参加各界的救国会,其中一支曾分散居住于东野庄刘家胡同各户人家,他们男女共几十口,主要是大学教授和学生,主要从事编报、印钞票、演节目、印传单、研究历史和医学等活动。

七旅19团司令部旧址    为刘金池老院,曾作为村支部使用过,现闲置,有北房5间东房3间,占地约400平方米。战争时期,八路军七旅19团一直在此驻扎,“4·29”铁壁合围后,清河县抗日斗争处于极端困难时期,19团仍在清河坚持战斗,与敌人交战达数十次之多。19团的全体指战员不顾个人安危,浴血奋战,有百余名指战员一直战斗到生命的最后一刻,血染清河大地,为清河县的抗日斗争事业献出了聪明才智乃至宝贵的生命。为纪念他们的英雄事迹,勉励后人,1958年11月,清河县委、县政府决定修建烈士陵园和烈士纪念塔,将19团烈士安葬入园,并将其业绩镌刻在纪念塔上。

宋任穷同志宿办处    今为宋春河的老院,有北房4间,东房2间,西房2间,占地约200平方米。宋任穷(1909年7月11日——2005年1月8日),原名宋韵琴,曾用名宋绍梧,湖南省浏阳县人。192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192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爆发后,宋任穷同志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训处副主任、政治部副主任。1938年3月,率骑兵团和一个独立支队奔赴冀南,开辟平原抗日根据地,历任东进纵队政委,冀南军区司令员、政委,冀南区党委书记,冀南行政公署副主任、主任。宋任穷参与指挥东进纵队南征北战,摧毁敌伪组织,扩大武装力量,先后收复了广宗、平乡、永年、肥乡等10余座县城,给不可一世的日伪军以沉重打击。期间曾在东野庄居住,并指挥战斗。

清河县第一个党支部诞生地旧址    曾为宋春景老宅,今属宋洪顺所有,有北房3间,南房3间,占地约150平方米。1934年春,清河县第一个共产党员宋春山,在南宫和生店入党,后发展宋春景、宋春香入党。约4月份在冯化宣的主持下于此建立了东野庄党支部——清河县第一个中国共产党支部,宋春景任党支部书记,宋春山、宋春香任支部委员。该支部直接受南宫中心县委领导,有威县的韩学勇领导支部工作,由县委委员马国瑞具体负责,冯化宣等也经常落脚于此,指导工作。

刘志坚同志宿办处    原为刘继太所有,今为刘金友老宅,有北房3间,占地约300平方米。刘志坚(1912-2006),湖南省平江县人,1937年8月任八路军第一二九师政治部宣传部部长,1938年春任一二九师政治部副主任,5月和副师长徐向前率两个团抵达南宫,稳定了冀南抗日局面,并成立了军政委员会,统一领导冀南区军政工作,期间经常在东野庄居住和工作。

清河党组织地下粮食储备点旧址    原为郭云峰所有,今为郭保忠老宅,有北房5间,东房2间,占地约400平方米。抗日战争时期,共产党的一些抗日部队经常驻扎在东野庄,一些伤员在这里疗伤;一些社会团体(“文总”的一个分支、反战同盟的一个分支等)在这里工作;兵工厂在这里制造地雷、手榴弹之类的武器。在这种情况下,粮食供应成为必要的保障,粮食供应站应运而生,1936年入党的郭云峰担任了粮秣委员,负责粮食的保存和供应,每年十几万斤粮食分散到几十个堡垒户家,此处就是其中一个较为固定的储藏地。

这么多红色遗迹选一个来打卡吧!

  • 编辑:万玉航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