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云普护

  • 2019-11-12 20:16:34
  • 圆明园遗址公园

慈云普护,圆明园四十景之一。位于后湖北岸,东临碧桐书院,环山带水,是一处寺庙风景园林。南北长120米,东西宽90米,占地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800平方米。慈云普护一景,建自康熙朝后叶,初称涧阁,胤禛“园景十二咏”即有涧阁诗目。雍正初年圆明园拓建升格为御园时,正南建立宫门,取向明出治之意;正殿居中央,以建皇极八方拱向。本景因地处中轴线正北,“立自鸣钟楼,楼高三丈,以应一白水星”。雍正三年(1725年)六月,奏准在“涧阁自鸣钟楼”上安设铜试风旗一面。雍正九年《活计档》见慈云普护称谓,并御题“欢喜佛场”匾文,至乾隆五年(1740年)始将该幅贮匾挂在本景。《日下旧闻考》谓,“慈云普护”、“如祈应祷”、“昭明宇宙”三匾,亦皆雍正御题。慈云普护一景,滨临后湖,隔湖南望即是清帝寝宫九洲清晏殿。道光时期,该寝殿有处居室额曰“万象涵春”,道光帝曾多次晚坐题咏,有句云:“风静湖光好,迎凉坐北窗。”“寂然群动息,隔水晚钟撞”。诗云之钟,似即大自鸣钟之报时声也。慈云普护,是帝后园居时经常前来拈香拜佛的寺庙之一。据乾隆二十一年(1756年)《穿戴档》记载,是年乾隆帝从正月初八至十一月十七日,先后13次共在圆明园居住157天(宿),每于初一、十五日清晨,皆从九洲清晏后码头乘船至慈云普护拜佛。慈云普护向有首领太监充当僧人上殿念经等事,至道光十九年(1839年)奉旨与园内其它庙宇一并裁撤。该首领太监等令留发当差,年老不愿留发者听其在原处当差,终身而止,亦不必上殿念佛。

  • 编辑:李寒露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