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霾冬日 闲游门头沟

  • 2019-11-18 21:39:08
  • 这儿是门头沟

转眼间已经进入了11月,在这逐渐变冷的天气里,泡个温泉或者滑个雪,再吃顿地道的农家饭,可以说是冬季旅游最好的选择了。

这不力哥特意为大家设计了一条“畅游门头沟”的冬季旅游路线。这条线路既有门头沟的精品农家菜,还有独特“非遗“的文化点,非常适合想趁着周末短假出行的亲们!

门头沟火盆豆腐宴

地址:门头沟门城湖河提路百花人家

门头沟的百花人家一共有两家店,力哥推荐的是门城水岸这家店。力哥觉得两家店口味应该没啥大区别,不过门城水岸店交通的确要更方便一些。一到这百花人家,火盆豆腐几乎是每桌必点的菜。火盆里是烧红的煤炭,上面是咕噜咕噜冒着热气的砂锅,里面有红烧肉、豆腐、白菜、粉条,红烧肉肥而不腻,豆腐是非常好的卤水豆腐很有劲,白菜很甜,粉条Q弹不糟...冬天热乎乎的吃上一锅,别提多美了!

除此之外,跨炖鱼、 压肉、 炸油香、扁豆排骨焖卷子、 炸臭豆腐 、小炸糕、 手掰肠等富有农家风味的菜也是在别的餐厅比较难品尝到的,如果您来了不妨一试。

非遗文化——琉璃渠村琉璃工艺

琉璃渠村西依九龙山,南北均为山坡,村域最高点在西南部的丑儿岭,海拔298米,有琉璃的原材料坩子土。村庄海拔高度110-140米。村庄山地植被为荆条、酸枣灌丛,植被覆盖情况较好。村庄周围及河滩地为人工栽植的杨、柳、榆、槐。周边山体是古村落空间构成的重要组成部分。

琉璃渠村至今保存有完好的传统村落的空间形态,道路系统以两条东西走向的街道为主,其间穿插有南北向的巷道。建筑高度为一层,灰砖灰瓦,保留了传统的形态和尺度。由于位于永定河出山口,又有京西古道和琉璃制造业的优势,琉璃渠村聚集了不少商户,因而有了不少规模可观的大宅子。宅院有五套相对独立又可互相连通的四合院。每个四合院一进或两进,门楼外有照壁,正房三或五间不等,厢房多带耳房。建筑的砌筑方法、砖雕、碧纱橱等砖木构件做工精细讲究。民居中可以看到不少山西建筑的影响。

非遗文化——千军台庄户幡会

千军台村位于门头沟清水涧西端,史称“千人台”。京西古道主干线穿村而过,村东头“紫气东来”“西园翰墨”的大影壁傲然屹立,迎接着远方的来客,一棵树干中空的老槐树枝繁叶茂的屹立在主街东侧,时时向人们所说着千百年的风风雨雨。这里就是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京西古幡会”的传承之地。

每年正月十五、十六两天,传承400多年的京西古幡会将在大台地区的庄户村和千军台村开场。随着两付铜锣开道,千军台村和庄户村的村民们就会汇集到村里的一个广场,举行请神仪式。此时这只有几百人的古村落汇集了周边村落的上千名民众,还有从四面八方赶来的看客。

京西幡会有一重要的会档,即重要的会议议程,就是“号佛会”,也就是人间向诸神汇报工作的“汇报会”。号佛会上两村的各路会头们要唱诵神佛功绩的古歌。整个仪式充满了村民对“诸神”英灵的敬畏和超度。会上,六七十岁以上的老人们,跪拜神灵,颂扬神仙们的丰功伟绩,燎燎冉冉的香火,曲曲扬扬的古乐曲,娓娓道来的佛词,无不彰显有据可查的400多年传承下来的深刻文化内涵。

千军台村古幡会使用的幡十分考究,颜色艳丽,做工精致,尤其是上面的图案和文字都是一针一线刺绣上去的,凸显当地的文化特色。

举行完盛大庄严的仪式后,古幡会花车游行开始,长长的花车队伍沿着千军台村出街换换行进,最前方舞狮欢腾雀跃,随后就是大法号带队,每个形象都表现了几百年前的草民生活化内涵。

非遗文化——苇子水秧歌戏

苇子水村为北京市门头沟区雁翅镇辖村,G109国道芹峪口检查站6公里,就是苇子水村。地处太行山区北部,海拔高度500多米,四面环山、九龙八岔、地址多样、峰奇石怪、谷深涧幽,古建民居依山而建,有着近600年的悠久历史。苇子水村始建年代不详,据传说是600年前由山西迁居到门头沟雁翅,他们是从雁翅搬来的。当时搬来的是高姓老哥儿俩,就住在村里的一块大石头底下。有人说苇子水村可查历史资料为明万历二十年,即1592年。

苇子水全村居民都姓高,没有外性,这一点与爨底下村一样,是一个单一姓氏的村子。历经600余年繁衍,百户同宗,几十代人辈辈繁衍,家族谱系清晰明确。村子民居分布在九龙八盆之中,每一条沟盆之中都依山建有明清四合院,其中最好的院落当数窑沟中的四合院。它方位端正,坐北朝南,从外到内很讲究。这些四合院的临街后墙都写有“紫气东来”、“吉星高照”、“山高水长”、“ 物华天宝”、“人杰地灵”等字样。

未进院们的影壁墙一般是大大的“福”字,往里是大门楼,上有门当,下有户对。雕梁画柱,色彩艳丽,图案栩栩如生。两扇油漆大门显得很气派。进院后看到南北三间,东西厢房两间,窗子为木窗棂,图案为盘肠或步步锦,古朴而美观。北房旁有耳房,南房一边多为茅厕。四合院的房山花肩两边都画有阴阳鱼,青砖角,白灰墙,顶部小合瓦,既古朴又雅致。整个院子、台阶、戳角石的红石,和谐美观,也衬托着当年院主人的富足。

苇子水子水村虽然不大,人口也不多,但是村民热爱生活,文化活动还是比较丰富的。这里流传着一种地方戏,名叫“大秧歌”,在申遗时为了与其它地方的秧歌戏相区别,而定名为“苇子水秧歌”,这是苇子水村独有的剧种,是北京市级非遗项目。

苇子水秧歌戏起源于明代嘉靖年间前后,迄今至少四百余年历史。是由秧歌与其他歌舞、戏曲等艺术形式结合而形成的。秧歌戏内容丰富,生旦净丑行当齐全,唱念做打具备,是一种化妆演出的舞台剧,演出剧目以古装戏传统剧目为主,兼有民间生活的故事戏。其唱腔在山乡戏曲中独具特色。苇子水的秧歌戏流传了百年以上,是门头沟山区较为古老的民间戏曲剧种。

苇子水秧歌戏靠的是演员嗓音干唱,并且唱起来还不会出现调口偏离现象,难度相当高,为此当地俗称之为“干口秧歌”。据专家介绍,这种戏曲在全国都是少见的,有很高的保护价值。

约不约?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