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挹翠叠山颠 古迹长留果老仙
寺塔临河形倒影 绵河夜涨起飞泉
陉悬石鼓音求寂 铁铸神龙力破坚
更报秀林春色到 勾连东冶起青烟
这首诗是由清道光年间邳州通判
邑人苏彭龄所作。它描述了井陉县当时引以为傲的八大胜景:
苍岩挹翠、果老遗迹、临河倒影、绵河夜涨、陉山石鼓、铁龙钻石、秀林春色、东冶青烟,令人心驰神往,浮想联翩。可惜的是,这些昔日胜景随着时光变迁,至今有着较大变化或不复存在,但她给人们留下了不尽的遐思。今笔者重新寻觅历史痕迹,探索井陉八大胜景现状,期冀大家去领略那一幅幅曾经醉人的美景。
第五景 陉山石鼓在北陉村西北有一条五华里的山谷,当地人叫寺沟。历史上谷中林密水丰,深谷尽头半山腰有一小溪名虎溪。溪西畔栱形石洞内有石鼓一面,上塑沙和尚像一尊,石鼓直径约二尺,厚约一尺。传说此鼓不击自鸣,鼓声惊天动地,声震四方,长荡群山。唐、宋两朝的皇帝都曾亲临查访,从而使其名声大噪。洞上方有一大殿,这就是石鼓寺。寺院内有残碑数通,有宋大观六年(1112年)重修碑记。石鼓寺传说很美,恕实虚不究。既然此地被选为井陉八景之一,它时至今日也却有让你驻足观望之处。
彩虹落月姊妹桥:
初进谷口,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座石拱桥。二者相距约三十米,左右有位移而重叠,遥望去,艳阳下象两道彩霓,晨曦中似谷落双月。此桥原是井陉城通往平山的官道桥,由桥可以看出,昔日的官道在此分上下道通行,在历史上生产力极不发达的情况下双桥过河极为罕见。至今石桥保留完整,桥下的河床已无踪迹,但古道往北仍有保留。也有人讲这是接地脉的风水桥,由于年代久远不易考证。
百步一井半里一瀑:
在这里,沿谷两岸有一奇特的现象,水井多,每家地里一眼井。也许是地下水位浅,掘井成本低,村民各自打井浇田方便的缘故。至今井旁支撑辘轳的石柱遍地林立,形成了一道靓丽的风景。“春来嘉禾绿油油,家家户户浇田忙”,辘轳声、柯栳声、流水声、耕犁声,声声交织。你若一旁闭目聆听,一场春忙的画面即可浮现眼前。
谷中水多,这在井陉境内并不多见。因为此处山上为花岗岩,地表水充沛。每到雨季波涛滚滚,瀑布连叠。
井底举过头,河水井下流:更为奇特的是,河谷两岸的水井井底远高于河道水面,井底高悬于河床之上。井中水清如镜,河中汹涌澎湃,真是动静分明,井水不犯河水。
伴君同行,只闻君声:寺谷中树木多、拐弯多、陡坡多、巨石多。山径掩映丛林下,五步一弯,十步一坡,再是岩石跌宕交错,崎岖狭窄的小路上人只能前后单行。怪不得与朋友游山,大家嬉称“伴君同行,只闻君声”。
石鼓寺的旧有建筑物,早在五十年代已经坍塌。树密径绝,香客寥寥,石鼓幽寂,残碑纵横。适逢今日,国泰民安,大雄宝殿、左右配房、虎溪桥、沿途亭台楼阁、石阶栏杆都已新修告竣。同时对寺谷东段进行了绿化,桃杏李桑,石榴山楂,樱桃板栗,松柏翠竹,物种繁多,焕然一新。农历三月初三石鼓寺庙会,届时,敬请大家光临。
春赏百花夏有果 秋山黄栌红胜火
冬雪无暇掩墨翠 暮鼓声中蕴般若
第六景 铁龙钻石过显圣寺往石桥头方向约一华里处,沿绵河左岸峭壁直立,高数十米,崖下为天长城通往天护城的古道,这就是城北圣地玉峰山。此山顶部平坦,石质为石炭二叠纪砂岩结构,岩石松软呈黄、褚等多种颜色。若从河对岸观望崖壁,似有铁褚色巨龙图案,危伏黄色沙岩之中。因此被邑人称为“铁龙钻石”。
历史上,玉峰山有玉峰山寺,寺院建筑恢宏壮丽。共分为东、中、西三个院落,东院有碑廊、娘娘庙及砖塔建筑。中院规模最大,大殿坐北朝南,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琉璃铺顶,画栋雕梁。西院为火神庙,整个庙宇群十分考究。现这两座庙宇虽不完整,但部分尚存。
居寺向南望去,弯曲绵水,绿荫两岸,秀色可餐。显圣寺,下寺塔与河东凌霄塔交错辉映,若一幅丹青。夏暑时节,凉风习习,身倚寺外,使人荡漾心扉。
民国时蔡承泽同苍岩山福庆寺厚田和尚,进茶纳凉于玉峰山寺。退尘心获清凉,并称道“山寺净土胜过凡间”。
另山寺东边约30米处有摩崖石刻一处,崖壁上有多尊佛像建筑遗迹尚存。可见此处也是一座庙宇,近年来有人进行过攀岩考察。
据当地人讲,由于道路在近代多次拓宽,崖上寺庙遭到毁坏。原古道是临河攀崖而过,最宽处不足两米。上世纪三十年代在许水滋村开煤矿,崖下修铁路一条,过石桥头大街往东北方向,与正凤矿铁路交汇。后铁路废弃并于六十年代初拆除,八十年代初又进行了公路改造,路基二次拓宽和路面硬化。至今崖壁陡峭形成负角度,由于岩石松软,时有阳雨或春暖之时,岩石坍塌。但有趣的是凡塌落时间都在夜深人静之时,从无伤人事件,乡人都称此崖为“仁义岸”。
“仁义岸”的东头转弯处有一座古石桥,至今此桥犹存。该桥建于宋元丰八年(1082年),原桥头并立“石桥之记”碑一幢,落款时间为宋元丰八年乙丑岁十月十五日。该碑特殊之处,是除了上部有碑文之外,下部还有按比例刻出的石桥图案。这在石桥碑记中实属少见,现该碑已移至东岳庙院内保存。
石桥东北约二华里处的山岗上,原有金宣宗朝镐厉王墓,墓前有石人、石兽、石牌坊。
“天道循环只眼前,果谁烈焰与寒烟。
种瓜四摘浑闲事, 抱蔓无人更可怜。”
这是元好问当年路过此地所留下的一首诗。他道出了作者对金朝世宗之子“承中”一生不幸遭遇的怜悯之心。承中于章宗三年封王,他后被软禁定州,五年赐死。妻子流放威州,泰和七年二月十一日敕于威州择地改葬。民国初正丰煤矿铁路修建至此墓地被毁。其西傍凤凰岭古道,岭上有龙岗寺,寺旁有观音堂和无梁殿,历史上有僧、善人在殿内给路人施茶。明万历年间,时任左部副御史的鹏并亲笔撰文对施茶善举予以褒扬。
昔年铁龙欲钻石 今日石内藏铁龙
元宵佳节喜气浓 偕友共登玉山峰
河东宝塔已成影 东关石桥若彩虹
此共先贤举目望 天长古镇似朦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