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秀山房,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后期改称观澜堂。本景位于福海东岸南半部,南北长250米,东西宽50米,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接秀山房一景建自雍正九年(1731年)前后,同年三月御题“接秀山房”、“揽翠亭”匾文。乾隆九年(1744年)成图后,二十八年(1763年)首见琴趣轩、澄练楼、怡然书屋御制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接秀山房正宇三楹西向,后稍东为琴趣轩,其北方楼为寻云,东南为澄练楼,楼后为怡然书屋。寻云楼稍东佛室为安隐幢。接秀山房之南为揽翠亭。但因迄今未见接秀山房一景盛期平面全图,难详中前期具体园林布局。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前后,此景有较大改变,南部庭院一带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从故宫博物院藏圆明三园平面全图和咸丰时期两种匾额著录看,此景实际上已改称观澜堂,五间西向临湖殿宇名曰“云锦墅”;南侧揽翠亭无存,其余原楼、轩、山房、书屋诸额亦皆不见。另有数幅匾额则不详所悬何址。本景平面所示即为道咸时期园林格局。观澜堂: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外檐挂嘉庆御书“观澜堂”匾。堂为嘉庆后叶改建而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首见“观澜堂”御制诗,此后不足两年共题咏9次。道光、咸丰二帝亦喜在此堂园居,分别题诗16次和2次。嘉庆“观澜堂”诗句云:“堂临福海岸东偏,坐对晴澜得景全。远叠金鳞涵锦浪,平铺碧縠趁澄渊”。道光“观澜堂”诗句云:“风清临福海,云霁见香山。坐对澄心镜,虚窗绿荫环”。“片片闲云开复合,森森茂树碧兼红。浪花浴日金千顷,竹韵临窗玉一丛”。道光帝还多次在此堂侍奉皇太后进膳。观澜堂,明间面宽一丈三尺即4.16米,四次间各宽3.84米,三卷各进深7.55米,四周廊各深1.92米。堂东西通面宽柱皮至柱皮净空19.1米,南北通进深柱皮至柱皮净空22.24米,台明高0.96米,下出1.12米。檐柱高4.32米,金柱径0.38米,地皮至顶格5.44米,比九洲清晏慎德堂矮1.6厘米。从国家图书馆藏咸丰五年(1855年)观澜堂内装修图等可知,此堂后卷东梢间为佛堂,后卷明间挂“江山万载”红纸白字匾,后卷西廊有宝座床,床东侧设长方形玻璃镜。中卷东西两次间内装紫檀木天然罩两槽,皆宽3.52米、高3.84米。另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嘉庆二十二年园中接秀山房(按实即观澜堂)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棂二百余扇;多宝架三座,高九尺二寸;地罩三座,高一丈二尺(合3.84米)。有万寿长春、九秋同庆、福增桂子、寿献兰孙花样,俱用周制(明末扬州周姓创此法,故名)。其法以金、银、宝石、真珠、珊瑚、翡翠、水晶、玛瑙、车渠、玳瑁、青金石、绿松石、螺填、象牙诸物,刻镂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于檀、梨漆器之上。凡陈设器具皆可为之。观澜堂,前后皆围圈院墙,设月亮门,北为漏窗墙,南为花墙,堂东建围房10间。据咸丰时期《圆明园匾额略节》和《圆明园内等处各座殿宇内外匾额》看,此堂尚有内额“六合清朗”、“玉镜涵秋”和“天临海镜”。另有一幅内额“怡旷轩”,亦似悬于堂内。此轩道光八年有御制诗,当为新题匾额。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观澜堂一景似存少量残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慈禧太后还曾游至此处,并降旨观澜堂找补大墙、平垫地盘和山道。1985年整修福海景区山形水系时,挖掘廓清观澜堂高台殿基及部分甬路,并略施修补,置石刻图以志。
微信号:yuanmingyuanpark
,后期改称观澜堂。本景位于福海东岸南半部,南北长250米,东西宽50米,占地1.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接秀山房一景建自雍正九年(1731年)前后,同年三月御题“接秀山房”、“揽翠亭”匾文。乾隆九年(1744年)成图后,二十八年(1763年)首见琴趣轩、澄练楼、怡然书屋御制诗。据《日下旧闻考》记载:接秀山房正宇三楹西向,后稍东为琴趣轩,其北方楼为寻云,东南为澄练楼,楼后为怡然书屋。寻云楼稍东佛室为安隐幢。接秀山房之南为揽翠亭。但因迄今未见接秀山房一景盛期平面全图,难详中前期具体园林布局。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前后,此景有较大改变,南部庭院一带改建成三卷大殿“观澜堂”。从故宫博物院藏圆明三园平面全图和咸丰时期两种匾额著录看,此景实际上已改称观澜堂,五间西向临湖殿宇名曰“云锦墅”;南侧揽翠亭无存,其余原楼、轩、山房、书屋诸额亦皆不见。另有数幅匾额则不详所悬何址。本景平面所示即为道咸时期园林格局。观澜堂:南向三卷五间大殿,外檐挂嘉庆御书“观澜堂”匾。堂为嘉庆后叶改建而成,嘉庆二十四年(1819年)正月首见“观澜堂”御制诗,此后不足两年共题咏9次。道光、咸丰二帝亦喜在此堂园居,分别题诗16次和2次。嘉庆“观澜堂”诗句云:“堂临福海岸东偏,坐对晴澜得景全。远叠金鳞涵锦浪,平铺碧縠趁澄渊”。道光“观澜堂”诗句云:“风清临福海,云霁见香山。坐对澄心镜,虚窗绿荫环”。“片片闲云开复合,森森茂树碧兼红。浪花浴日金千顷,竹韵临窗玉一丛”。道光帝还多次在此堂侍奉皇太后进膳。观澜堂,明间面宽一丈三尺即4.16米,四次间各宽3.84米,三卷各进深7.55米,四周廊各深1.92米。堂东西通面宽柱皮至柱皮净空19.1米,南北通进深柱皮至柱皮净空22.24米,台明高0.96米,下出1.12米。檐柱高4.32米,金柱径0.38米,地皮至顶格5.44米,比九洲清晏慎德堂矮1.6厘米。从国家图书馆藏咸丰五年(1855年)观澜堂内装修图等可知,此堂后卷东梢间为佛堂,后卷明间挂“江山万载”红纸白字匾,后卷西廊有宝座床,床东侧设长方形玻璃镜。中卷东西两次间内装紫檀木天然罩两槽,皆宽3.52米、高3.84米。另据清吴振棫《养吉斋丛录》载:嘉庆二十二年园中接秀山房(按实即观澜堂)落成,两淮盐政承办紫檀窗棂二百余扇;多宝架三座,高九尺二寸;地罩三座,高一丈二尺(合3.84米)。有万寿长春、九秋同庆、福增桂子、寿献兰孙花样,俱用周制(明末扬州周姓创此法,故名)。其法以金、银、宝石、真珠、珊瑚、翡翠、水晶、玛瑙、车渠、玳瑁、青金石、绿松石、螺填、象牙诸物,刻镂山水、楼阁、人物、花木、虫鸟于檀、梨漆器之上。凡陈设器具皆可为之。观澜堂,前后皆围圈院墙,设月亮门,北为漏窗墙,南为花墙,堂东建围房10间。据咸丰时期《圆明园匾额略节》和《圆明园内等处各座殿宇内外匾额》看,此堂尚有内额“六合清朗”、“玉镜涵秋”和“天临海镜”。另有一幅内额“怡旷轩”,亦似悬于堂内。此轩道光八年有御制诗,当为新题匾额。1860年圆明园罹劫后,观澜堂一景似存少量残构。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四月,慈禧太后还曾游至此处,并降旨观澜堂找补大墙、平垫地盘和山道。1985年整修福海景区山形水系时,挖掘廓清观澜堂高台殿基及部分甬路,并略施修补,置石刻图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