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大运河始建于公元前486年,包括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大运河三部分,全长2700公里,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纵贯在中国华北大平原上,通达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至今大运河历史延续已2500余年。2014年6月22日,大运河在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获准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最终列入申遗范围的大运河遗产分布在中国2个直辖市、6个省、25个地级市。申报的系列遗产分别选取了各河段的典型河道段落和重要遗产点,包括河道遗产27段,总长度1011公里,相关遗产共计58处。河北段大运河“两点一段”(即衡水景县华家口夯土险工、沧州东光县连镇谢家坝、沧州至德州段运河河道)位列其中。
华家口夯土险工位于大运河景县段安陵镇华家口村东,当地俗称华家口夯土坝。据景县志记载,大运河景县段开挖于隋大业4年(公元608年),通航于隋大业7年(公元611年)。直至建国初期,大运河景县段一直承担着繁重的航运任务,长达1367年。到1978年由于水源缺乏,大运河景县段中断船运至今。大运河许多部分都是利用自然河道疏凿而成的,设计较多弯道,是为了人为延长运河长度来解决水位落差问题。但水流在弯道转弯处冲击力过大极易造成弯道处决口,华家口就是这种弯道易决口段。华家口夯土险工原建于清宣统3年(1911年),是时任知县王为仁主持修建的,自该险工修好后,大运河华家口段再没有决堤记录,沿用至今已有102年的历史。
该险工全长255米,呈梯形,南北走向,顶宽13米,全段高程5.8米至6.7米不等,平均收分百分之二十,堤内坡采用黄土、白灰加糯米浆夯筑成坝墙,坝墙每步宽1.8米,厚18厘米,分步夯筑,底部采用坝基抗滑木桩施工工艺,外坡与顶部为素土夯实而成,曲线形符合流体力学原理,受力面合理,最大限度地缓解了河水的冲刷。华家口夯土险工突出反映了北方大运河上坝体遗产的特点和价值,也体现了当时施工工艺的科学性,是中国古代利用夯土技术建设水工设施的实物证据,为研究古代水利工程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实物资料。
连镇谢家坝位于东光县连镇镇运河五街、六街交界处,南运河东岸,曾在2006年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京杭大运河河北段多弯道,致使险工险段众多,连镇镇谢家坝为险段之一,历史上洪水在此处曾多次决口。清朝末年,当时连镇镇乡绅谢家捐资从南方购进大量糯米,组织人力用糯米熬粥加灰土与泥土混合筑堤,故名谢家坝。
谢家坝坝体为灰土加糯米浆逐层夯筑,故称为“糯米大坝”。夯土以下为毛石垫层,基础为原土打入柏木桩筑成。整个坝体长218米,厚3.6米,高5米。堤坝整体稳定性好,筑成后,此处再没有出现决堤状况,并留存至今。在运河水势震天的年代,谢家坝对防御洪水起到了重要作用,保护了沿岸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大坝是先民智慧的结晶,也是中国考古的一个重大发现,再现了中国近代在漕运水利设施中夯筑的先进工艺,同时也为研究清末的夯土技术及南运河段险工护岸的发展过程提供了实物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