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又是一周过去了,东子在《东华流韵》系列里为大家介绍过6所古建文物,大家还记得多少他们的风雨历程呢?
今天,东子继续带领大家探索使馆建筑群,今天的主角是大丰洋行旧址,让我们一起倾听这座建筑的故事吧~
大丰洋行旧址
该建筑位于东城区东华门街道东交民巷11号院东部,约建于上世纪二十年代,系法商大丰洋行大楼。2013年被公布为东城区未核定等级的不可移动文物。
《东华图志》记录该建筑是法国某洋行旧址。参考1913年内务部职方司测绘处绘制的《实测北京内外城地图》,对应位置标有“大丰公司”字样的图注。参考《外国在华工商企业辞典》,所谓大丰公司,应是指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来华发展的法商大丰洋行(Societe Francaise d’Importation et d’Ex-portation),由旅日法侨桂乐第(Th.Culty)等人合伙开办,为私营性质。总行大楼是于1901年开业,选址当时天津法租界的大法国路与水师路、巴斯德路交叉口(今解放北路与赤峰道交叉口东北角);后在北京东交民巷开设一家分号,主要以京津地区法国兵站伙食供应为主业,也同时满足使馆区、租界一般外籍客户需求,代销法国等十多个欧洲国家大品牌厂商的食品、饮料、洋酒及杂货。
洋行设在今兴华路3号近代楼北侧,东邻原德华银行旧址。参照德国联邦档案馆保存的德华银行历史照片、明信片,上世纪二十年代之初,影像中的洋行,占地原为一片低矮的传统平房,沿街圈砌规整的中式院墙,仍不见大楼踪影;北洋政府内阁总理段祺瑞的宗侄,段宏纲在回忆录《我所知道的段祺瑞》记述有,“三·一八”惨案发生后,段祺瑞为防范鹿钟麟兵变,曾退避至东交民巷桂乐第大楼的说法。由此推测,如按工期约一年来评估,洋行大楼的始建时间应至少不晚于1925年。
洋行大楼坐西朝东,地上三层、地下一层,砖混结构,南北跨度约49米,东西进深约15米。两端因用地条件限制,山墙进深北端窄、南端宽。主入口设在东部沿街处,进门后即为楼梯间。东立面在地下室窗户之上和三层窗台下方,以石材做成浮出的水平腰线,将立面划为上、中、下三部分。屋顶冠以挑出的层檐,檐下有简化的托檐石装饰。入口部分偏南,楼梯间微微向外凸出,门两侧各有一对多立克柱式及檐部装饰,其上的壁柱式砖墙又冠以巴洛克式的弧形山花。在立面二层的南北结束部位,塑造凸窗结构。底层因紧邻人行步道,做成支持上层凸窗的支柱。每道窗间墙以方壁柱划分,并以石条与红转相间来砌筑。西立面随平面布局呈现曲折状,中部有后门通至室外。楼内格局、门窗装修、墙裙瓷砖、壁炉、木地板、暖气等,都有一部分维持原状。新中国建国后,在拆改建筑顶部女儿墙时,曾拆下质地坚硬、体态沉重的防火砖,砖面上压刻“CEMCL”字样。
注释1:“CEMCL”砖款的防火砖,俗称滦砖,即开平矿务局缩写(The Chinese Engineering & Mining Company Limited)。开平矿务局是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官督商办的大型新式采煤企业,也为辅助晚清的军事工业而运营,位于滦州开平,即今唐山市开平区。随中国半殖民地化日趋深化,矿务局经营矿权逐渐为外商控制;而在建矿同时,也引进国外先进的制砖机器,开窑烧制各种砖材。《开滦史鉴》记载:“到1900年左右,开平矿务局在唐山矿、林西均建有砖厂,全局共有砖窑17座,年产砖60万块。1912年,开平矿务局与滦州矿务局联合成立开滦矿务总局后,原有唐山、林西两矿砖厂已不能满足矿山和市场的需要,为此,开滦与启新洋灰公司磋商,于1917年达成永租启新洋灰公司马家沟砖窑的合同,在此基础上于1925年扩建了马家沟砖厂。”由此一定历史阶段,中国本土最早的机制砖,质量上乘、设计美观,广泛营销中外商企业,诸如用于钢铁厂、铁路蒸汽机车燃煤锅炉上的防火砖,铺设道路、工程营建的高强度建筑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