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现存长城为北齐、明代所筑,现存北齐长城主要分布在今辽宁、北京、河北、山西四地,其中有多段长城穿行于北京,地处燕山山脉的北齐所修筑的长城虽使用时间很短,但多为明代长城所沿用。
明代早期所筑长城很多是利用北齐长城旧址修建的,今天,文旅君选取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几个节点,为您逐一介绍。
1、北京境内的北齐长城
近年来,国内学者在北京北部山区进行考察,发现一处与常见明长城显然不同的古长城遗址,经论证确定为北齐长城,比明长城要早900多年,在长城史中具有重要地位。
北京地区现存长城遗址很多是北齐始建,明代重建。这部分长城遗址保存相对完好。除此之外,目前尚存的北齐长城,更多的是一些简单的石垒城垣,墙体低矮,倾圮十分严重,但依然蜿蜒分布在一些高山峻岭之中。
由北齐长城和明长城共同组成的古北口长城,是中国长城史上最完整的长城体系。古北口长城位于今北京市密云区古北口镇东南,是燕山山脉中通向华北平原最大的一处关口,历史上称其“南控幽燕,北捍朔漠”,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
北齐时期古北口就修筑了长城。明代推翻元朝后,沿北齐长城遗址的大致走向修筑明长城,古北口即为徐达所修建的第一批关隘之一,还修建了古北口关城和配套的防御设施。
古北口是万里长城上战事繁多的关隘之一,有史可查的大小战役就有138次。明史上著名的“庚戌之变”,以及1933年古北口长城抗战,均以古北口为主战场。同时,古北口长城抗战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义勇军进行曲》创作的重要源泉。
2、司马台长城,“长城博物馆”
司马台长城始建于北齐天保七年(556年),明洪武初年和隆庆年间又重修,现存的长城建筑为明代修建。司马台长城是明代名将刘应节、谭纶及总兵戚继光等指挥设计和修建的。
司马台长城属于明代九边重镇之一的蓟镇辖区,蓟镇建立了墙子路、曹家路、古北口、石塘路和以石匣为中心的四个军营及重要关口,每路分负长城若干段的关隘和敌楼。终明一代,北京地区都受着蒙古部族的严重威胁,司马台长城具有至关重要的防御作用。
防区内平时练兵,战时打仗,形成系统的战备防御工事。险峻的司马台长城集中了长城建筑的精华,也是保留明长城原貌最好的古建筑遗址,以“险、密、奇、巧、全”闻名于世,素有“长城博物馆”之称。
英国的《泰晤士报》2012年曾将司马台长城评为“全球不容错过的25处风景之首”。此段长城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3、箭扣长城,“北京结点”
“北京结”是箭扣长城的一部分,为北齐始建,明代初期重建。
箭扣长城,原为田仙峪长城,箭扣是一个形象的比喻,长城在此恰似一张满弓,搭着一支蓄势待发的利箭,位于今北京怀柔区。
“北京结”是万里长城北京段一处极为特殊罕见的点位,即三边重镇汇聚之所、内外长城分界之枢。三边重镇汇聚之所,指明长城沿线的三个军事要镇蓟镇、昌镇、宣镇在此地交会聚合。内外长城分界之枢,指长城从山海关向西,正是在此分成两路——一路沿西南经八达岭到河北紫荆关、山西娘子关,另一路沿西北经延庆到张家口、大同、嘉峪关,形成内外两重长城,强化横亘北方军事体系的功能。
“北京结”的命名始于1984年,当时的中国地质矿产部地质遥感中心采用航空遥感技术,对北京地区长城的空间分布格局进行了全面勘察,发现北京地区长城总的走向分为东西、北西两个体系,这个会合点被命名为“北京结点”,简称“北京结”。
此处长城以砖包墙为主,损坏不大,墙体高大,顶部较宽,城台密集,城墙比较连续完整,墙上女墙、垛口也比较齐全。“北京结”不仅在北京地区长城的分布格局上,而且在研究内外两大长城体系上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4、慕田峪长城,“危岭雄关”
慕田峪长城始建于北齐。明洪武元年(1368年)
由朱元璋手下大将徐达在北齐长城遗址上督建而成,是明长城的精华所在。此段长城东连古北口,西接居庸关,自古以来就是拱卫京的军事要冲。
永乐十四年(1416年)明成祖为解除北元卷土重来的威胁,下令迁都北京,因慕田峪恰好在居庸关至古北口之间,距北京仅50多千米,所以这一带长城的战略地位就显得重要起来,被称为“危岭雄关”,成为明代拥护京师和明皇陵的重要关口之一。
隆庆三年(1569年)明穆宗特命戚继光军对包括慕田峪段在内的两千里长城进行整修,不仅防御能力大大增强,而且气势更加雄伟。
慕田峪长城最大的特点在于,城墙两面都修有箭垛,而不是一面有箭垛,这种独特的关台建筑,在整个长城中并不多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