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时间您可以到这里逛逛,再带回几张年画儿,也带回了喜庆和福气。
杨柳青这座古老的北方小镇,因运河而生,是蜿蜒流淌的京杭大运河激荡出杨柳青的千年文明,也孕育了中国第一种进入宫廷的民间年画——杨柳青年画,是中国四大木版年画之首。“家家点染、户户丹青”,形象地描绘了杨柳青年画全盛时的景象。
今天,在古镇上还保留着60余家传统年画作坊,人们仍可以亲身体验这一传统的民间艺术,亲手绘制年画,带福回家。
古镇曾是北方的商业重镇,经贸繁荣,宾客云集,天津八大家大多在这里建有自己的宅地。如今,旧时的名门大户已难寻迹,但是以石家大院为代表的数百个明清大院仍静静的守护着古镇,以建筑独特的语言,讲述着昔日的辉煌。
民俗客栈依旧是磨砖对缝、四合连套,只是内部的装修陈设更加适合现代人的需求,让人们融入深宅大院之中,释放旅途中的疲惫。
清代之前,杨柳青镇先后隶属章武、平舒、鲁城、武清、静海、天津等县,民国时期隶属天津县,建国后,先后隶属河北省、河北省天津专区、静海县、天津市南开区、天津市西郊区(今改称西青区)。这里曾是南北漕运枢纽码头,商贸集散地。自金代建镇始,历经元、明、清、民国诸朝至今,已过千年。杨柳青镇的民俗文化气息十分浓郁。
小镇旧有戏楼、牌坊、文昌阁,称为杨柳青三宗宝。清代有津门著名的崇文书院及古寺院40余座,现尚存普亮宝塔、报恩寺、白檀寺遗址等。这些文化遗址与古朴的清代街道、四合宅院、古运河风光共同构成了杨柳青淳美的风俗画卷。
位于镇中1875年建成的有华北第一民宅之称石家大院以其规模宏大、建筑华美而驰名华北。它是清代津门八大家之一石元士的旧宅,整个大院,60米长的大甬道的两侧共有四合套式12个院落,所有院落都是正偏布局,院中有院,院中跨院,院中套院;从寝室、客厅、花厅、戏楼、佛堂到马厩,无论是通体歌剧、建筑风格、还是艺术装饰,都反映了清末民初的文化遗存和当时的民俗民风。
值得一提的是,石家大院内的石府戏楼是中国北方最大的民宅戏楼。海外人称,有华人的地方就有中国年画,有年画的地方就有杨柳青的影子,可见杨柳青年画影响之深远。
杨柳青人把对生活的美好希冀寄托于刻刀、木版、丹青之间,创造了以写实与浪漫相结合的手法,并逐渐形成了题材广泛、布局丰满匀称、格调吉祥喜庆、富有音乐感的风格特色。
盛于清代乾隆年间杨柳青木版年画,被推崇为中国木版年画之首,深刻影响了国内近百种年画,过年贴年画由此成为北方地区习俗。而杨柳青的剪纸、风筝、砖雕、石刻和民间花会也是,中国民间艺术瑰宝。
杨柳青每年的正月十五元宵灯节,都会举行民俗文化文化活动,一般是高跷、秧歌之类的民俗表演和灯展。每年正月十五街道上就挂满了古式的灯笼,有大红的园灯也有木制的方灯,民间一直流行着“正月十五逛灯溜百病”的老话,人们都在十五十六的晚上走上街头——钻灯。就是在挂灯的地方下边走过去,这样可以消除疾病。还有还有像灯笼里扔铜板的风俗。
近几年来,老式的吊在公路上的灯笼彻底的消失了,全是巨大的落地式灯笼,于是十五的钻灯改成了看灯,不过一年一番新都是很漂亮的灯笼,有年画灯笼,古代故事灯笼,还有吊钱和喜字灯笼,卡通灯笼和生肖灯笼。
大红灯笼将杨柳青镇大街小巷装点一新,传统的舞龙舞狮威风凛凛,杨柳青年画、春联、吊钱随处可见,处处洋溢着节日氛围。
杨柳青剪纸在春节年货市场上,杨柳青民间剪纸大放异彩,算来已有千年历史。世世代代,人们相约成俗,将剪纸与过年紧密结合在一起,已经成为一种文化。
位置:天津市西青区
景点:石家大院、御河景观、安家大院、杨柳青广场、文昌阁、杨柳青园艺科技博览园、杨柳青年画馆、普亮宝塔、明清街、白滩寺
自驾线路:京沪高速—京环线—津同线—杨柳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