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石刻⑥】昌平关沟不止有花海,还有七十二景其一的仙枕石,很多昌平人都不知道

  • 2021-03-22 01:56:59
  • 爱上昌平

位于昌平区南口镇天龙谭风景区内隐蔽于潭水中极具争议的龙潭石刻“龙门贤玉、。

龙潭石刻“龙门贤玉”,“山有九塞,居庸其一”,距离天龙谭风景区不远处,便是天下第一雄关的居庸关长城,每年春天都会刷爆屏。

春分,春季的中分点,昼夜均而寒暑平,白天将越来越长,自此进入春和日丽、万红千翠争媚时节,万物复苏,春暖花开,风吹柳绿,正是春季最美时。

“开往春天的列车”S2线,穿梭于山峦之间的花海之中,浅色杏花、淡粉山桃花与白色列车相融合,春天里的高光时刻就在于此。

居庸关所在的峡谷名为关沟,地势险要,自古便是兵家必争之地,山高谷深,雄关险峻,景色秀丽,关沟七十二景,这回咱们就来看看这七十二景之一——仙枕石。

《西关志古迹》中对仙枕石有记载,“在关北十里,上关道旁,其形颇大类枕,上刻隶书‘仙枕’二字,旁刻吕贲书,世代莫考,呼以为仙枕石。上关城内堂厅前有巨石刻‘玉峰寺’三字,疑为吕贲所书。”仙枕石是一块自然山石,花岗岩石质,颜色泛红,与东西两山上的石质相同,现在东山上仍可见巨大的花岗岩山石凸起。石块位于关沟中段的河道中,西北距上关城约600米。此石的平面为近似方形,长11米,宽10.7米,高4.1米,体积约480立方米。

仙枕石位于居庸关上约半里处,独卧深沟,形似枕故名仙枕石也被称为“穆桂英点将台”,巨石上有着二十八个凿出的石眼,相传是穆桂英在此扎营时留下的帐篷眼,也或是老百姓出于杨家将和穆桂英的崇拜,才将仙枕石称为“穆桂英点将台”。

在石的顶平面有22个圆形孔洞分布在表面,孔洞深约0.1米,直径0.05-0.1米。石南侧立面有三幅石刻,横向排列,形成了摩崖石刻。由于石块巨大,顶上有圆孔,并留有题诗,就此演变成了传说中的穆桂英点将台,石上的圆孔传说是安营扎寨所用。

而仙枕石最为出彩的是石身上的摩崖石刻,石身共有三处石刻,一为“仙枕”二字,二为许论石刻,三为“太行散人”赋诗。

仙枕石的题刻有三幅。其一,隶书“仙枕”二字,吕贲书,竖幅。其二,许论石刻,紧邻仙枕石刻左侧,描述了明嘉靖乙卯(三十四年·1555年)三月十二日的一次军事行动,刻幅高2.28米,宽1.06米。刻字为“嘉靖乙卯三月十二日,虏犯古北口,奉命率三镇兵二万余众,由居庸关入援。廿二日虏败遁,廿五日班师,取道怀来,即归阳和。总督军务兵部尚书灵宝许论题”。(许论著有《九边总论》。许论,字汉庭,河南灵宝人,为明代嘉靖年间兵部尚书)

在这幅石刻旁,留有藏文二字,其余字迹在镌刻许论题刻时被剔除。剩余二字经北京石刻艺术博物馆专业人员确认,是藏文六子真言的最后两个字,在间距的周边饰以卷曲纹。

其三:太行散人石刻,是一幅描绘关沟景色的诗句,共二首,太行散人题。刻幅高2.56米,宽1.62米,描绘的是关沟中春季的景色。刻字为“春日之八达岭,客有言琴峡、仙枕二古迹者。访琴峡已为沙没,独仙枕石存,乃登玩移时,赋此二首。峡琴不可见,仙枕尚堪眠。山色依云蔼,苔痕近水鲜。逸人留古迹,清梦自何年。登玩开尘抱,翛然未欲还。又,磐石苍然古,仙踪去未还。黄粱曾几度,白鹤任长年。世事终成梦,前缘总付天。希夷如可学,习懒正相便。太行散人书”。

该石块在河道东侧自然摆放,从东侧面有人工开凿的台阶可上到石顶平面,周边用石块修建了方形的维护矮墙,东南方向隔河就是八达岭高速公路上行线。此石刻所在的位置,是关沟中山势最紧迫的地方,明早期的上关城就选择在石刻的北侧,向南3公里就是居庸关城,石刻是位于两城之间的一处人文景观。附近有四桥子村。

真可谓人在关沟,坐井观天,虽鸟虫啁啾,而俨然置身世外,俟其峰回路转,水连天接,则移步换景,可作桃源游。

  • 编辑:刘瑞莹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