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邢台长城”

  • 2021-04-05 12:06:16
  • 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物质文化遗产是具有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的文物,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世界文化遗产中国万里长城的一部分——“邢台长城”。

在邢台市西部与山西交界处存有大段修建于明代的古长城,它位于太行山山脊分水岭上,北起内丘县的蒿都岭,南至沙河市黄背岩,呈东北-西南走向,古长城利用悬崖绝壁和沟堑代墙,在较缓山面的交通要道筑墙设关,使山险与墙体有机结合。这段古长城被称作邢台长城。

邢台境内的明长城是由多处关隘组成的。1996年河北省文物局与邢台文物管理处组成调查组对邢台县马岭关、黄榆关、支锅岭、内丘县鹤度岭和沙河市黄背岩、大岭口等6处重点关隘进行了实地调查,共发现长城墙体总计4500米。每处关隘一般由城墙、关门、营堡、官厅、敌楼、烽火台组成,建筑材料多为当地的毛石。

马岭关长城(邢台县)

位于宋家庄镇明水村西偏北2公里处马岭上,是邢台通往山西的古交通要道。现仍存有关门、栈道、城墙、烽火台等遗迹。城墙始建年代无考,有史记载现存城墙建于明嘉靖年间。马岭关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韩信沿太行山北进,大破十万赵代联军,统帅部即设在马岭南关。唐天祐三年(公元906年),邢台守将张筠利用马岭关天险,伏击敌军大获全胜,为保卫邢州立下汗马功劳。

黄榆岭长城(邢台县)

位于冀家村乡营里村西南的黄榆岭上。建于明洪武三年(1370年),全长274米,现存石臼、关口、烽火台、长城古道、炮台等遗址。黄榆岭关原名黑虎岭关,从战国时期一直是险关要隘,关口古栈道是邢台通山西的交通要道,驻有重兵把守,守关将士曾达2600多人。

支锅岭长城(邢台县)

位于浆水镇营房台村西南的山岭上,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是邢台至太原最近的古驿道关口。缘附近三座山岭起伏,状如支锅,故名支锅岭。长城呈东南、西北走向,全长150米。关口门洞位于长城中段,由青石拱券,门额嵌有石匾,阴刻双勾线楷体,横书“支锅形胜”四个大字。

鹤度岭长城(内丘县)

位于内丘县修家庄小岭底村西北的鹤度岭上,是河北和山西两省交界处的重要关隘,也是邢台古长城靠北端的一个关口。此关因山峰高耸入云,陡峭险峻,只有仙鹤才能飞越而得名。北侧崖石上刻有“鹤度仙踪”和“万年天险”八个大字,以表达此关的险要。现存遗址是明嘉靖二十一年重修,距今已470余年。现关口墙体大部尚存,关城轮廓清晰可辩。

黄背岩长城(沙河市)

位于沙河市蝉房乡栗岩坪村西南的山岭上,西南与武安市相邻,西北距支锅岭长城20公里,南边距数道岩长城18公里,为明长城要塞之一。黄背岩长城大体走向为西北—东南,略呈“Z”形,总长度约2000米,是邢台境内现存最长的一处。在长城东侧保存一通明代石碑,双色线阴刻竖行“郭公关”三个大楷字,单字高30厘米,宽25厘米,右侧竖写寸楷:“直隶顺德府督工同知关西郭垣。”左侧书:“嘉靖二十一年壬寅岁仲夏吉旦典史高文。”据《顺德府志》记载,郭公关为顺德府同知郭从路督工修建,故名。

大岭口长城(沙河市)

位于邢台沙河市蝉房乡石盆村西北十多里处,东接大寨山,西接五指山,北邻邢台县,修建于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年),《畿辅通志》载:“数道岩口东十里为大岭口,其西三十五里为黄背岩口,皆有关墙,旧为兵防要口。”上有边墙一道,今城墙与门洞存留完好。大岭口长城沿五指山与大寨山主峰之间的山梁修筑,墙体顺山势起伏,两端直至悬崖,大致呈东西走向,全长约520米,用不规则条石、白灰砌墙,内夯黄土、碎石。原关门以东100多米保存较完好,唯垛口已被破坏,只留下一大豁口,其余长城墙体倒塌严重。在关门东侧,保存一处建筑台基,当为营房或官厅遗址。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