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涿鹿保岱的古老都城,是用舜都城、汉潘县城、北魏燕州城、隋怀戎县城、唐妫州城一座座城的沿革串起来的。关于这座已经有四千二百多年历史的古城,有大量的志书典籍记载。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不得不再一一列举这些记载。
《史记》记:“舜,冀州人,舜耕历山,渔雷泽,陶河滨,一年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舜居妫水,城内有舜井,城外有舜宅及二妃坛。”《水经注·漯水》记:“北燕州……传说这里是舜之故都,妫是姚墟之名。”“漯水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涿鹿县志·遗址篇》记:“古潘县城,传为虞舜的出生地,舜初时的都城。”《涿鹿地名资料汇编》记:“保岱……舜帝建过都城,名曰宝带,后演变为保岱。”《魏土地记》:“又北经潘县故城,……或云舜所都也。”唐《括地志》记:“舜都在怀戎县,县北三里有舜庙,外城有舜井。”《延庆县历代建制沿革》中有:“贞观八年(634年)改北燕州为妫州。妫为姚墟,传说潘县曾是舜都,珠宝地带,名曰宝带,后改为保岱。”北大教授王北辰在此考察后认为:“可以推测,现在保岱古城这片地方,乃远古时期黄帝与各部族集会、活动的所在”……
以上的记载,一再地说保岱在古代名宝带,是虞舜的都城。这座都城比黄帝城大三倍,呈方形,黄土堆垒城墙,每面墙高约5、6米,宽3米多,长1400米,总面积约700亩,城门四座。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原中国先秦史学会会长李学勤在1995到涿鹿时曾说:“我们沿着太史公的足迹,也来到涿鹿,看到山侧的黄帝、尧、舜之都的涿鹿,实在是令人兴奋,值得纪念的事。”
潘城是汉代在此置潘县时的称谓。汉代距舜时已有两千年,西汉朝庭在此置县治,也是选择这座古城远扬的威名,同时看好古城的重要地理位置,山青水秀的优美风光。足见西汉时的舜都城还保存较完整,四面城墙还在。关于潘城,志书记载很多。
2000年《涿鹿县志》的《概述》记“秦汉时期境内下洛、涿鹿、潘三县。”“隋开皇四年(584年)在潘城遗址修建怀戎县(今保岱)。”《水经注·漯水》记:“北燕州怀戎县是汉潘县故城。”《延庆县历代建制沿革》记:“潘县在涿鹿县城西南二十六里保岱镇。”“潘城有个潘泉,人们称之妫水,因改名为妫州。”《魏土地记》记载:“下洛城西南九十里有协阳关,关道西通代郡,其水东北流,迳协阳关,又北迳潘县故城,左会潘泉考旧渎,渎旧上承潘泉于潘城中。”“下洛城西南四十里有潘城,城西有历山,山上有舜庙。”
《延庆县历代建制沿革》:“唐贞观八年,改北燕州为妫州,取妫水为名。”《括地志》:“在妫州城北三里,历山下有舜庙、瞽叟祠。”原北大教授王北辰曾认为:“从保岱古城的沿革看,西古城至晚也建于汉、晋之间,郦道元时已称其为故城。下迄辽代废县为止,它做为州、县城的历史约有一千多年,至于聚落的历史就无法估计了。”
称保岱为古城的记载很多,比如王北辰教授就曾有:“两座城内都是居住区,东边一座地势稍低,从城墙的建筑形式及结构看,显然是明清遗址。西边一座地势稍高,城垣已颓为大土埂,从形势看,远为古老。西古城内东头有泉一口,砌以砖石……古城中间另有一泉,现已堙涸……穿城的小河尚宛然可辨。”“其穿城而出的小河正相当于潘泉故渎。”“从现状看,保岱的西城位于今涿鹿县城即下洛城西南四十多里(二十多里),经过古城向南确有大路通向代郡……故可以肯定保岱的西古城址乃唐之妫州,汉之潘县。而其东古城乃明、清之舜乡堡城,保岱堡城。”
保岱古城是城中城,确切地说是城内有堡,而且东西各一堡。东为明清时从山西移民来的人修的土堡,曾名舜乡堡、兴仁堡,现称堡里头;西南为同期丁姓移民建的土堡,曾做为潘城与妫州治,现名坝口,砖砌的拱形堡门还在。
关于北魏燕州城与隋怀戎县城,另外有文章记述。
“古城。”“城内。”“城外。”“故城。”“城西北。”“县城。”“州城。”各种带城字的称谓都说明这里是一座古老的城池,从都城到县城再到州城。从五帝时到唐代,保岱这座古城在华夏历史册页上占有一席之地。唐迁妫州到怀来后,原妫州城改回宝带。这座古城从此衰落,再没有什么记载。但是这里还保存着许多古城的遗迹,城墙内称城里,东关、西关,城外有护城河,河畔有河神庙。城郊的耕地仍然与城有关,城边的地称关地、上关地、下关地。城外的路称关道,西大道称西马道,通往东大道的路名城道路……由于古城历史悠久,朝代积淀层厚重,无论县还是州的城墙都在古舜都城墙上重叠,增建、修葺,古道宽畅、通达四方。
保岱古城的辉煌在四千多年前的舜时,那时是国家的都城。到了一千多年前的唐贞观年间,做为州城,仍然是北方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管辖着北至张家口、西到宣化、东到延庆、南到易县方圆数百里的政事。
保岱古城,如今还保存着几截舜都、汉潘城、唐妫州城城墙,别处再找不到的古老帝舜都城珍贵遗迹,永远抹不去的汉唐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