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碗米送去做军粮,最后一尺布送去做军装,最后的亲骨肉,送去上战场。”这首在抗战岁月中广为流传的“平山支前民谣”,真实反映了平山人民与八路军战士之间的鱼水深情。而其中有一位享誉全国的拥军模范,为支援前线付出了全部的精力和心血,在晋察冀边区人民群众中竖起了一面爱国拥军的旗帜,她就是被誉为“子弟兵母亲”的戎冠秀。我的红色故乡,让我们一起走进戎冠秀的故乡——石家庄平山县的下盘松村。
在革命老区石家庄平山县深山区的上观音堂乡下盘松村,有一座简朴的土坯结构的房子,这里就是戎冠秀住了几十年的故居。
1896年,戎冠秀出生在平山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8年,八路军工作队进驻平山县下盘松村,戎冠秀积极投入抗日运动,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并当上了村里的妇救会会长。在抗日战争最艰难的时期,她带领全村妇女为八路军筹集粮草、赶制军衣军鞋,挑起了支援前线和农业生产的重担。
1941年到1943年,日军对晋察冀边区进行了惨绝人寰的大扫荡。为了及时把重伤员送到医院,戎冠秀带领妇救会会员,抬着担架,奔跑在崎岖的山路上。为了挽救一名五天没吃没喝、生命垂危的重伤员,她整夜精心陪护,给伤员喂水喂饭,最终将他救活。
1944年2月,在晋察冀边区第一届群英大会上,戎冠秀被授予“北岳区拥军模范——子弟兵的母亲”光荣称号。新中国成立后,戎冠秀对人民军队的关心和爱护不减当年。在她60多岁的时候,还到福建前线慰问边防官兵,给战士们洗衣缝补。上世纪70年代,部队野营训练来到下盘松村,她还像当年一样,动员大家腾出最好的房子给部队住,拄着拐棍儿挨家挨户去检查。
1989年,93岁的戎冠秀因病去世。她的爱国拥军、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精神犹如下盘松村山崖上的一棵棵青松,巍然屹立,万古长青,激励着这片英雄故土上的人们一代又一代接力前行。如今,下盘松村一边挖掘红色教育资源,建设红色革命教育基地,发展红色旅游;一边积极探索、推广优质红薯、苹果、连翘、无刺花椒、仁用酸枣、百合等绿色高山农业。“一红一绿”的乡村振兴计划正点燃着这里的新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