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城的脉络~京味儿胡同

  • 2021-05-09 21:09:16
  • 有旅游看天下

曾经在网上看到一段话,不知是否属实,北京的胡同,在一段时间内是以每年50条的速度消失着,到现在只剩不到1000条 。

完整保存传统格局和风貌的仅剩430条,徒步这几条胡同,慢慢看。。。。

如果真想感受到帽儿胡同的老北京生活气息,就要清晨来到这里,您可以一定躲开旅游的人,从胡同一天的一早开始。

地安门大街的四和面饽饽,驴肉火烧,杂碎汤看着都馋人起来,价格也都很亲民,关键是吃得地道正宗。而那些“网红”食物始终代表不了胡同。

建在文昌宫的基址之上的是帽儿胡同小学。9号和11号是可园,京城最富代表性的私家园林之一。35号和37号是末代皇后婉容故居。除婉容之外,这条胡同还住过很多名人,比如明代将领洪承畴、北洋军阀冯国璋。

悠哉地骑自行车,游览的群众三三两两,等天色暗下来,人又少了,来北门涮肉,吃一锅,侃一会,这才是胡同生活。

之前热播的《芝麻胡同》,让人看到这个名字就觉得特熟悉东城的黑芝麻胡同,其实也是紧挨这南锣,西止南下洼子胡同,南邻沙井胡同,北靠着前鼓楼苑胡同。走到里面可以看到那种门前种花,房上有藤的老北京胡同特色,漫步在这里,虽然紧挨着人山人海的南锣会莫名产生一种时空穿越的错觉。

这里有清末四川总督,兵部尚书奎俊的府邸。在这个胡同里蹲着一个大有名气的学院──中央戏剧学院。也是大家俗称的中戏。原先叫棉花胡同,后来因为西城区也有一条叫棉花胡同,所以就区分开了。东棉花胡同象北京所有的胡同一样,都是有来头有说道的无暇考证,只是从这条东棉花胡同走向东西南北,都能找到很多名流的旧居。

小院是有点现代味的平房,绝对值得人们细细品味。似乎象要模仿四合院的架式建起来的,房顶有护栏,可凭栏远眺,但望不到远去,四周的楼房挡住了想远去的视力,在楼宇下的一幢幢古宅,东棉花胡同15号宅的内宅门,为中西合璧式的拱形券门,门上砖雕精细,雕有花卉、走兽、吉祥图案。这里原来是清末一刘姓将军的住宅,现在是多户居民合住了。

胡同两头是喧闹的现代社会,胡同里是慢慢悠悠的旧时代。灰墙、红大门的四合院儿,史家胡同小学就在胡同里。这里有着浓浓文化艺术气息,不光来自史家胡同小学,胡同中人民艺术剧院的宿舍里,德艺双馨的老艺术家们,更是给这条普通的胡同增加了文化的厚度。

民国才女凌叔华的宅院,适合天气好的午后或清晨,静静的看看展览,感受一下老北京的胡同建筑布局和韵味。几十年前,老北京胡同里家家都是老人们做的饭香味儿,如今这都成奢侈了,旁边的干面胡同,您逛累了或者拐到小街,来碗小街卤煮!够味儿!

看见路北面高高矗立着几栋西式老建筑,在四周车水马龙、人头攒动的地铁口,露出的这一点面目,屏蔽了周围的嘈杂。这里就是原来的铁狮子胡同,现在的张自忠路。旁边写着字——段祺瑞执政府旧址。这里有很多名字:贝子府、和亲王府、老恭亲王府、清陆军海军部、总统府、段祺瑞府、北平卫戍区司令部、老人大校舍。这里并不是一个正式对外开放的景点,要和看门大爷聊聊。

《阳光灿烂的日子》里,院内的这栋建筑——段祺瑞执政府主楼被姜文拿来当作女主角米兰的家,好像至今还留有那个年代的味道,是北京市历史最悠久的胡同之一,也是目前北京遭到破坏较少,风貌保存较好的胡同之一(它非常的古老),元朝就有了。砖塔胡同这一名称,来自于矗立在胡同中的一座青砖古塔,这座塔是元代名臣耶律楚材的老师,金元之际的高僧万松老人的葬骨塔。经过了明代时变成的小酒店,再到民国时代的羊肉铺子如今彻底成了安宁之地,这里有家“正阳书局”,

有着北京最美阅读空间的美称,这个在北京城区仅存密檐式砖塔下的砖读空间及博物馆图书馆民营书店文化沙龙于一身,更像是一座能够给人阅读情怀的四合院。

从咿呀学语,到蹒跚学步,从和瓷器在胡同里追逐打闹,到白发枯手胡同口下棋……胡同里的每一块砖,每一寸土地,甚至每一丝空气里,都注入了老北京人的童年乐趣。日常景物中你会发现平凡生活的诗意、浓得化不开的人情味,还会体会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感。

  • 编辑: 王志胜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