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的建筑,不仅讲述着远去的历史,更体现着城市的文化内涵。建筑是城市的骨骼,更是城市的故事线。在北京,有太多建筑值得我们仔细阅读。从故居到城楼,从牌坊到桥梁......与我们一起漫步北京,选一条街来阅读建筑,追忆历史吧!
探春从外交部街到雍和宫探究老城古建的故事
此行,我们就沿着北京地铁五号线沿线中的一段慢慢探究。灯市口地铁站附近的外交部街曾叫石大人胡同,因1928年中华民国外交部迁至此地,才更名为外交部街。不宽的街,藏的故事可真不少。在路北,您可找到一组古建筑,墙上标着“双忠祠大门”。双忠祠建于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是为合祀两位英雄——傅清和拉布敦所建。
继续向前走,不远处可见一座大门,这座大门和双忠祠大门风格不同。整体由灰砖砌筑,两侧各有一对立于基座上的石制壁柱。文保牌上注明“清外务部迎宾馆大门”。这里是1910年建成的迎宾馆,以招待外宾使用。迎宾馆是美国建筑师按西方样式建造,西侧后又建一大楼,两楼之上有天桥相通。庭院宽敞,古树繁茂,大门内有精巧假山。迎宾楼之精美华丽在当时罕有。但迎宾馆未使用多久,清政府被推翻,袁世凯初担任临时大总统时,曾以此作为办公处。1912年孙中山来京,被安排在此下榻,接见记者并发表了演说。孙中山先生离京后,外交部即迁入迎宾馆。前面所提到的双忠祠也划入到外交部建筑内。
外交部街的西口是协和医院别墅区,这里自1918年开始建设,这里的建筑有着独特的异域风情,美式乡村别墅点缀其中。这里的十几栋别墅,有联排而成,也有独立式住宅。有的是古堡式尖顶,有的是乡村别墅式斜坡顶。每一栋都是独特的,每一栋也都是中国西医科学进步发展的见证。
协和别墅41号楼曾经是协和医学院院长李宗恩的住处,他1911年去英国留学,1923年归国到卢沟桥事变前,一直在协和医院任教授,研究疟疾、丝虫病、黑热病。大门口东的一栋别墅28号楼曾是被誉为“万婴之母”的林巧稚教授的住处。附近还有外科学专家裘法祖的故居。他的对面则是曾经胸外科学奠基人黄家驷教授的旧宅。
说到这里,不妨追溯一下“协和”二字的由来。1861年,英国伦敦教会在北京行医时开设了一家医院,但是很快它在义和团运动中被毁。1901年伦敦教会又来行医,重建医院。直到1906年由伦敦教会与英国、美国的其他五个教会合作,在北京共同开办了“协和医学堂”。“协和”两字也由此而来。就在同一时期,正致力于慈善事业的美国石油大亨洛克菲勒看到经济、科学落后又正在发生巨变的中国,先后出资修建了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医院别墅群。从此,它们都成为协和家族的一员。
从外交部街西口向西跨过东单北大街,协和医学院、协和医院旧址、协和大礼堂就分布在这里。协和大礼堂留下过不少学者名人的印记,印度诗人泰戈尔、胡适、鲁迅、梁启超等都来过这里。此外,这里还曾送别了孙中山先生。
与礼堂相隔一条马路,协和医学院和协和医院旧址建在豫王府中,设计师查尔斯·柯立芝初见豫王府时,便深为中国古典建筑的壮美而折服,为了表达对中国古代工匠们的敬意,柯立芝在他的设计中融入了大量的中国古代官式建筑木构架的元素,建筑布局也沿袭着中轴对称的传统,由南向北循序展开。
协和医院的建筑群,虽然是一个公共建筑群,但是它的意义和影响力已经超越了公建范围,它给中国建设界对如何将传统形式与现代的功能目的相结合,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考方向。
读完协和建筑群的故事,我们沿着地铁五号线一路向北,在东四路口向西不远,便可到达中国美术馆。“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十大建筑之一的中国美术馆由建筑大师戴念慈主持设计,他从中国古代艺术宝库莫高窟的九层飞檐中汲取传统造型语言,在建筑外观主体上采用古典三段式构图,展现出明显的民族风格。周恩来总理曾说,美术馆作为城市建筑,应有城市园林的特点。于是他建议加上长廊,并种植竹林。美术馆与北京的故宫、景山、天安门、北海公园等城市景点相融合,烘托出北京城的历史氛围。
在地铁五号线张自忠路站西北,您还可找到不少充满故事的建筑,其中段祺瑞执政府旧址便是其中之一。这个不小的老宅院原本是九贝子府,清康熙皇九子胤禟的府邸,后来改成了和亲王府,清雍正第五子弘昼封和亲王之府邸,民国后又改成了北洋政府海军部所在地,1924年直奉战争结束后改为段祺瑞执政府。整个院落由三组砖木结构的楼群组成,中间的主楼为欧洲古典式灰砖楼,在细部的装饰上采用了大量的砖雕,刻画入微、工艺娴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姜文导演的《阳光灿烂的日子》就曾在此取景。如今,这座建筑已爬满岁月的痕迹,却又掩盖不住包含于建筑设计本身的内在气韵。
若您脚力尚可,依旧可以向北继续探索北京老建筑的故事。国子监和孔庙就坐落在地铁五号线雍和宫站附近。国子监是中国古代最高学府和教育管理机构。对于国子监而言,最重要的年份无疑是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因为在这一年里,国子监开始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重修扩建,而且其最具代表性的两座建筑——琉璃坊和辟雍先后建成竣工。直到这时,以辟雍为中心,左右建筑对称整齐,中轴线上从南往北依次为集贤门、太学门、琉璃坊、辟雍、彝伦堂、敬一亭的国子监建筑群才算真正落成。
琉璃坊为砖石结构,前后各有一匾额,南面为“圜桥教泽”,北面为“学海节观”,均为乾隆皇帝御书,以示向学重教。整个建筑显得精美秀丽,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民国二年发行过一套通称为“帆船”的邮票,共三种图案,十九种面额,其中1元、2元、5元、10元、20元的大面额邮票的中心图案,就取材自这座琉璃坊,通称“宫门票”,其中一版面值两元,中心图案印倒的错版票,就是大名鼎鼎的“倒宫门”,是民国邮品中的四珍之一,价值非常高,由此亦可证明国子监琉璃坊在北京建筑中的极具代表性。
辟雍是皇帝讲学之所,乾隆之前的帝王们也想建造,但却都因为没有水而作罢——我国古代认为辟雍必须方形圜以水。没有水怎么办?乾隆皇帝下令打了四口井,从井里把水汲上来,从暗道里注入,通过四个龙头(螭首)喷到白石砌就的水池里,于是石池中涵空照影,波光潋滟。接着又建起一座面阔三间四周有回廊的黄琉璃瓦重檐攒尖顶正方形建筑,是为辟雍。辟雍四面无墙,均装槅扇,以便讲学时敞开。环绕辟雍的圆形水池,四周用洁白的双层汉白玉栏杆围护,栏杆花纹精雕细刻,圜水四面架起四座石桥,通向辟雍四门——用巧夺天工的设计将哲学思想付诸实现,正是我国古代建筑学的绝妙之处。
建筑本身或许冰冷,但历史是有温度的。建筑是可以阅读的,在给人提供空间的同时,承载更多的是对历史进程的独特表达。在行走间阅读建筑,是了解城市历史和文化的生动课堂。古都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建筑里的文化和故事实在太多太多,我们期待着每一位市民和游客的亲身探索。
这条古建筑欣赏之旅,其实只是一个开头。我们不妨趁这个春节假期,约上家人朋友一起漫步北京城,探访北京古建筑,阅读它们背后的故事。
无论是前门步行街、红楼公共藏书馆、嘉德艺术中心、中国美术馆、国子监、孔庙等吸引世界眼光的文化符号还是赵登禹路满恒记、西单大悦城正阳书局、王府井书店等唯有美食和阅读不可辜负的文艺畅吧以及老城古建都值得我们在假期里带家人一起打卡感受深厚的文化魅力还等什么,一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