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柏林寺

  • 2022-03-31 09:40:35
  • 张家口文旅

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翻山越岭,在崎岖狭窄、空谷幽深的群山中穿行。汽车爬行在仅容单车可以行进的峭壁上,不久从一个隘口驶进了四面绝壁的群山怀抱中。

环形山的中部,新修了一个带状停车场。南部一片柏树林朦胧苍翠,形态森然。眺望北山,尤以夺目的是北部高山下三座独立突起的山丘,特别是镶嵌在三座独立山丘上的楼阁、洞窟、佛塔,更给人以神秘莫测、令人向往的感觉,这就是慕名已久的宣化柏林寺。

站在平坦的绿草地上,我凝视着北山上历尽沧桑的宝塔,品味着石窟中飘曳出的历史文化气息。宣化柏林寺简介中记:“本地村民传说始建于北魏,但现存明正德七年重修碑文记截,该寺始建于唐肃宗至德年间(距今约1260年),于明正德、嘉靖、隆庆年渐次完成石窟、石塔雕凿;又经清嘉庆年增建,终成规模。”2013年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

引起我十分关注的是“西佛洞”与“石佛塔”。近年来,我先后游览了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大同云岗、洛阳龙门、甘肃莫高窟、天水麦积山)和重庆大足石刻,未曾想到,在这里竟然看到了它们的影子。

西佛洞开凿在距地面10多米的悬崖上,踏上后人建的石阶可入洞。洞门用条石镶嵌了门框,门的两侧凿了两扇雕有竖窗楞的装饰窗。从石窟的位置和外形看,和麦积山上的石窟相似。目测洞内面积有10多平方米,凿筑成一大一小两个套间,形成了正殿与偏殿的格局。

在 《柏林寺简介》中介绍:“洞顶为龙凤藻井图”。这个洞正殿和偏殿顶棚是完全不同形制和内容的两种图型。准确地说是“藻井”前身,是由排列整齐的、外方内圆的、龙凤相间的独立方块图案组成的顶棚。凤鸟图早在帝舜时和周文王时都曾出现过,预示时代的兴盛、事业的成功。

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研究中,往往把龙的形态作为断代依据之一。这里的战汉时期蛇型夔龙图案引起了我的注意。从元代耶律楚材《和人韵》之二“安得夔龙立廊庙,扶持尧舜济斯民”的诗中可以看出,夔龙图案的使用延续了很长时间,仅依据夔龙图案断代较困难。

我在参观西安唐大明宫含元殿遗址发掘现场时,看到一个汉白玉螭首,除细节上比元中都出土的简洁粗糙外,基本造型是一致的。元、明时期龙的形态一直沿用之今。

明代皇家对龙纹、图案、形体的使用制定了具体的规制:龙体态定为 “九似”,如:角似鹿……并对龙的使用级别做出规定:皇家用五趾龙,皇亲国戚、大臣、庙宇用四趾龙,民间用三趾龙。我仔细地观察龙纹图案,突然发现了夔龙前体伸出一支“四趾爪”,真是有点喜出望外。

元代庙宇绘画中仍在使用夔龙图案,明代规定庙宇中仅能使用四趾爪龙。此龙图案既不失庙宇中使用夔龙的传统习惯,又遵守了皇家使用龙图案的规制。因此,该洞顶彩绘应该是明代早期的作品。

顶棚绘画中使用了牡丹图案,也符合明代绘画内容。内外殿顶部的彩绘用一条如横梁一样的红线隔开。东部偏殿顶部是一幅“八卦图”。记得参观甘肃天水伏羲庙时,看到其正殿顶棚藻井是六十四卦图。此殿建于明成化年间, 清光绪年间进行了重修。我想西佛洞中的“八卦图”应该晚于正殿的“龙凤图”,出于清代匠人之手。

在东山独立山丘的顶部,矗立着一座高约12米、塔身为楼阁式五层八面、二层覆钵形塔顶的七级石佛塔。塔体的下面四层是由独立突起的山体凿刻而成,塔身与基座是浑然一体的山石。第五层是用本色石八块磨对砌筑,塔顶二层也是用同种石料制作的。

这座深藏在远山之中的小寺院,历史跨度较长,体现出了我国“四大石窟”及大足石刻的历史文化内涵和高超的石雕艺术。

地址: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崞村镇西南

  • 编辑:天沐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