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峪村:造冰瀑变身旅游品牌

  • 2017-01-06 10:51:48
  • 北京日报

本报记者 颉亚珍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 一位游客边拍照边感叹。

距北京120公里的河北省承德市兴隆县安子岭乡天桥峪村,原是一个籍籍无名的小山村,2015年却因人造冰瀑,摇身一变为京津冀地区著名的冬季旅游品牌。天桥峪冰峰景区面积50平方公里,堪称京津冀地区规模最大的人造冰瀑景观。

天桥峪村坐落在大山里,村里有一道约4公里长的沟谷,虽然奇峰秀立,林茂花繁,峰回路转,但连个名字都没有,更别说游客了。全村虽已摘掉贫困村的“帽子”,但村子产业结构单一,村民靠种玉米等杂粮维持温饱,人均收入只有2000元。

而与天桥峪村相邻的双炉台村,人均耕地面积不足0.6亩,2013年还是省级贫困村,却在2014年以全体村民集资入股的方式建设恒河漂流项目,靠着旅游及其附属产业,人均增收2000余元,不但脱了贫,而且发展势头超过了天桥峪村。

“天桥峪村想致富,双炉台村谋求延长恒河漂流产业链,变‘半日游’为 ‘两日游’,2014年12月20日,两个村庄正式签订了《安子岭乡双炉台村资源开发协议书》,携手开发天桥峪村约4公里的沟谷山林,合力打造以‘恒河漂流’为核心的区域旅游品牌。” 安子岭乡委书记张凤玉介绍。

“仅一个月,全村就人均增收200元。”看着村里那道原本无人问津的沟谷里,来了一批批游客,天桥峪村村支书伊占银满心欢喜。

尝到旅游甜头的天桥峪村,决定更进一步,在最大限度地保持沟谷内原汁原味生态环境的基础上,与双炉台村一起,把周边几十公里的区域整体打造成“在恒河上漂、在沟谷里逛、在水库边睡”的生态旅游区。同时,打造冬季“冰瀑奇景”,变“夏季游”为“四季游”。

于是,由专业团队的精心设计、施工,凭借山峦起伏、沟壑纵横的美丽山水和近在咫尺的老虎沟水库,利用人工铺设的管道,借助河道两边的山体树木,将水抽上高山呈水雾状喷发,经过凝滞,形成形态各异的奇特冰雪景观:冰柱、冰笋、冰瀑、冰花、冰挂、冰塔,一簇簇,一团团,晶莹剔透,瑰丽夺目,或千驼竞走、万章竞游,或含露滴流、玉柳垂荫……沿山体两侧,设置惟妙惟肖的特色冰雕,有活泼生动的十二生肖,有令人垂涎的兴隆特产,有形象逼真的历史人物……

2015年,第一届兴隆县天桥峪冰峰景区冰瀑旅游季活动举办。活动一经启动,就在京、津、唐等地市场引起强烈反响,成为京津冀地区著名的冬季旅游品牌。而天桥峪村村民的人均收入,在这一年增加到了5000多元。

景区业务经理张进利说:“2015年景区接待游客超过8万人次,创收达300万元。”

张凤玉说:“经村民同意,政府把给天桥峪村村民每人一年4000元的扶持资金投到了景区,景区每年给村民不低于8%的回报,2015年每个村民得到了320元的回报,三年后景区将还本给村民。”

双炉台村村支书、景区总经理张福云补充:“除了这些,开发景区改善了村庄的基础设施,比如道路由原来的2.5米加宽到6米并进行了硬化,解决了100多人的就业问题,带动了农家院的发展和土特产的销售。”

今年,天桥峪冰峰景区新增了玻璃吊桥,作为冰瀑的最佳观景点。整座玻璃吊桥全长260米,宽2米,距地面210米,游客在桥上可欣赏美丽的群山风光,俯瞰高山滑冰的刺激和洁白晶莹的冰瀑整体景观。

张进利说:“已有北京、天津、唐山等地多家旅行社慕名前来,预计今年天桥峪冰峰景区接待游客将超过15万人次,创收达800万元。”记者在停车场看到,近20辆旅游大巴一字排开,在一个大山坳里,殊为壮观,其中不少竟是从东北来的。张福云估计,随着“四季游”的发展,“天桥峪村村民能人均年增收5000元左右”。

  • 编辑:张宁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