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近代著名的翻译家,提起严复,国人几乎人人知晓;但说起林语堂,却好似"墙内开花墙外香",国人所知不一定胜过国外。严复是文化译入的典范,而林语堂却更擅长文化译出,在整个二十世纪中国是文化译入大国,却是文化译出弱国,所以林语堂在国内的知名度稍逊一筹也可以理解了。
虽然知名度稍逊一筹,但林语堂对中国文化的译出在世界翻译史上堪称一奇。他的翻译有三大特点:他的译作和外语创作多于母语创作;汉译英超过英译汉;译作与创作无法分清,在翻译中有创作,在创作中有翻译。深厚的英文童子功,离不开他自幼就受到的中西合璧的教育。
林语堂出生于福建漳州龙溪县的一个农民牧师家庭,6岁时,他未入私塾,却入了村办教会小学,此后就读于厦门教会学校和厦门寻源书院。长期就读教会学校,成就了林语堂深厚的英语功底。他的英语水平与汉语平分秋色,在理性认知和系统把握上甚至超过汉语。在17岁的时候,他入读上海圣约翰大学神学系,在那里更加系统地学习了西洋文明和文化。和别人不同,林语堂的翻译"不但须注意其说什么并且须注意怎么说法",通过巧妙转化和灵活变通,转化了汉典内容与英语形式之间的小矛盾。他富有创造性地把英文的Humour音译为中文的幽默,从而使幽默一词在中国迅速流行开来。在译《道德经》的时候,他用行文流水般的自由诗体传达了汉典简洁灵性的文风。
中国典籍经他译笔一转,便稀释化成了自然浅白的文字,赋古典文化以现代表达,这种语言形式在西方大受欢迎。1937年,林语堂在美国出版的《生活的艺术》在美国高居畅销书榜首长达52周,是1938年全美最畅销图书,译成十几国文字,并掀起了"林语堂热",该书重印40余次,成为欧美人的枕边书。以致于《纽约时报》载文说:"读完这本书之后,令我想跑到唐人街,遇见一个中国人便向他深鞠躬。"另一份译作《孔子的智慧》在1938年出版后也畅销不衰。而1939年出版的长篇小说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更是让他跻身于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的行列。
提起林语堂,就不得不提到这部传世佳作《京华烟云》。1938年的春天,林语堂突然想起翻译《红楼梦》,后来再三思虑而感《红楼梦》与现代中国距离太远,所以决定写部小说。林语堂在旅居巴黎时,于1938年8月至1939年8月间用英文写就了长篇小说,英文书名为《Moment in Peking》,《京华烟云》是他转译为中文后的书名,也有译本将这本书译为《瞬息京华》,讲述了北平曾、姚、牛三大家族从1901年义和团运动到抗日战争三十多年间的悲欢离合和恩怨情仇,并在其中安插了军阀割据、五四运动、二战爆发等历史背景,全景式地展现了现代中国社会风云变幻的历史风貌。
《京华烟云》前面的献词为:全书写罢泪涔涔,献予歼倭抗日人。不是英雄流热血,神州谁是自由民。这是因为林语堂写《京华烟云》时,正值二战爆发,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中华各族儿女奋力抗战之际。林语堂认为,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在国家形势危急的情况下,就应该义不容辞地将自己的安危和国家的安危紧紧地捆绑在一块,就应该责无旁贷地把自己投入到挽救国家的阵营中去。
他认为"作为一个作家,最有效的武器是作品",他认为"要使读者如历其境,如见其人,必须借助小说这种手段来表达",这也是林语堂为什么要写这本书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