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地开展。高珊珊/摄

随着地面业态的陆续入驻,商务中心区的地下综合管廊将于年内投入使用。 宋佳音/摄

进入地下综合管廊前,先“刷脸”。宋佳音/摄

市民在通州大运河森林公园里享受骑行的乐趣。宋佳音/摄
北京城市副中心,是本市近三年来重大建设中关注度最高的重点项目。副中心的建设,要坚持世界眼光、国际标准、中国特色、高点定位。
在规划方面,来自城市规划设计领域的顶尖专家,集合规划、住建、交通和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信息化和智慧城市等领域的高端人才,高标准地以创造历史、追求艺术的精神为副中心的建设规划出谋划策。目前,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已经完成。
在建设副中心时,施工单位广泛应用世界先进节能环保技术、标准、工艺等,高标准建成绿色、环保、节能的智慧城市,打造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示范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
针对副中心的未来城市管理和公共服务,市相关部门正在合力高标准统筹推进350项重大工程。这些重大工程建成后,副中心将拥有全市最高水平的智能交通等服务,让未来在这里工作、生活的市民享受到高水平的工作、生活环境与服务。
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在一系列高标准要求下,一座生态文明、和谐宜居、智慧节能的国际化大都市样板——北京城市副中心,正在京东崛起。 本报记者 高珊珊
规划之高
世界顶尖团队参与规划设计
规划设计,永远是一座城市能否顺利建成、建成后能否如预期蓝图一般运转的基本前提。北京城市副中心的建设是历史性的战略选择,是千年大计、国家大事,对于北京的城市建设来说,定位之高毋庸置疑。
作为副中心总体设计的参与者,北京市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董事长、总建筑师朱小地,已记不清他曾走过多少遍城市副中心的规划区,画过多少张规划图,与多少规划设计领域的专家,就副中心的规划交流过多少次。只有档案柜中越来越厚的档案,记录着他和城市副中心规划团队走过的历程。
对于副中心的未来,设计者提出一个令人心动的预期:要将其建成一座没有“大城市病”的国际化生态宜居城市。在规划中,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共约155平方公里;在运河沿线分布6处各具特色的重点地区,共约48平方公里,包括原通州商务园、运河商务区、杨坨地区、行政办公及生活配套区、东方化工厂改造区、张家湾工业区和张家湾古镇。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本市面向全球50家顶尖设计团队发出定向邀请,最终确定来自美国、英国、法国、德国、瑞典、荷兰、澳大利亚等10个国家和地区及国内的12个联合设计团队,参与城市副中心总体城市设计和重点地区详细城市设计的方案征集。目前,这些全球最顶尖的规划设计团队已完成副中心设计,国内11位资深专家组成评审委员会对方案进行了评审,详细规划将在今年完成。通州还邀请了4个国家的设计专家团队,实地勘察境内交通情况,共同为副中心建设的交通规划把脉。
据介绍,副中心的整个方案突出亲水特征、人文特色、和谐宜居,着力打造鲜明的城市特色。所有规划设计方案都体现了生态城市的理念,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思想。在建筑方案方面,将应用世界最先进的节能环保技术、标准、材料、工艺,推广绿色建筑的理念,大量使用可再生能源,努力建成绿色城市、森林城市、海绵城市、智慧城市的示范区。
作为本市与河北、天津相衔接的东部“桥头堡”,副中心建设还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中的典范。目前,通州和廊坊北三县地区整合规划的初稿已经完成,共同划定生态红线和城市开发边界,待经过专家反复论证后,会固定下来。 本报记者 高珊珊
标准之高
顶尖人才用的是顶尖技术
伴随规划逐步落地,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正如火如荼展开。走进副中心建设工地,却几乎见不到建筑施工工地中常见的暴土扬场、听不到混凝土搅拌机隆隆作响的噪音。眼前,只有已经完成主体结构封顶的建筑物,以及正在紧张施工的工人。
“这就是全钢结构装配式建筑的好处,扬尘少、噪音低、工期短。”中建一局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部总工程师刘剑涛介绍说,城市副中心建设项目采用了目前国内建筑界水平最高的装配式建筑施工,采取模块化生产,钢结构完工后,只需将量身定制的建筑模块安装到预定的点位,如同搭积木一样。
没有了混凝土现场搅拌、浇筑,再加上24小时自动监控的雾霾系统与降尘雾炮通力合作,扬尘自然被抑制到了最低点。“如果按照一般的混凝土浇筑施工方式,光我们这一个工地的施工产生的动静,就会吵得十几层楼上的居民难以安眠。”刘剑涛指着与项目工地相距不远的潞城镇拆迁安置房小区说,他们自进场施工至今,接到的居民对施工扬尘与噪音投诉为零,创下大型工地文明施工记录新高。
“这里是我进入建筑领域工作近10年来,项目内采用技术水平最高、施工标准最高、管理要求最高、参建人才水平最高的一个。”该项目生产经理荣艳东说,副中心建设中采取了塔吊“设红线”式的智能防撞系统、BIM系统等,多次获得国家级奖项。
施工方还利用从竖面墙体上拆卸下来的废旧钢板,铺设到工地的运输路面上,不仅节省了材料、减少了建筑垃圾,还压下了地面扬尘。
无论是在建设中应用高新技术,还是采用高标准推行“智慧工地”管理,都离不开高水平人才的参与。“我们公司集聚了全公司最棒的人才,参与副中心建设,工地里,博士、硕士、‘海归’,一抓一大把。”责任工程师马乾根举例说,项目部的工程师学历最低的也是名牌大学建筑类专业本科生。去年11月18日下午,20多名国际友人来城市副中心项目参观,项目部三位“海归”黄靖洁、雷夏、张辰操着一口地道的英语,向国际友人介绍了项目建设概况。而以往,项目方需要专门外聘翻译,才能完成这样的接待任务。
学习、充电,也成为参与施工的普通工人日常工作中的一项。工人要定期刷卡上课,通过无线传输的安全教育课件,学习安全规范,在答题器上完成安全规范随堂考,考试成绩通过遍布工地中的智能无线网络,直接传入安全考核系统并评分,评分结果计入工人档案,合格的才能进场施工。 本报记者 高珊珊
配套之高
进入地下管廊前先“刷脸”
高水平的配套设施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中重要的一点。而位于通州运河畔的商务中心区在市政配套建设上的高规划、新理念,正是副中心配套设施高水平建设的一个缩影。
提起商务中心区的配套设施,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极具代表性的工程。在这座三层的“地下城”里,首创性地将市政综合管廊和设备夹层、行车道立体式地组合起来,“合三为一”,并与地上建筑物相链接,形成地上地下同时运转的城市综合体。
自开建时起,这里就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参观者、学习者。这座“地下城”的地下一层为行车道,地下二层为设备夹层,地下三层市政综合管廊集供电、用水、真空垃圾处理等多项功能于一体。机动车被引入了地下通行,其地上连接辐射的0.5平方公里范围内,就留给了行人。按照规划,此处商务中心区的地面交通将创新性地打造“零行车”慢行系统,市民可以在绿荫下、高楼间,安心地行走、休息,而不被汽车打扰。
今年,随着商务中心区首家业主单位投入运营,地下管廊也将启用。负责承建商务中心区配套设施的北京新奥通城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许健雄介绍说,地下综合管廊建成至今,他们不断地将最新的高科技设施配备到管廊里,以及整个商务中心区当中。
“比如最近,我们正准备在综合管廊的入口处,加装人脸识别系统。”许健雄说,“就好像电影中进入安保级别高的密室常常需要刷脸一样,以后进入综合管廊的工作人员也必须刷脸,这样才能保证没有不相关的人员进入到各个设备仓中。”除了综合管廊入口的第一道关,电力、用水、真空垃圾等每个单独的设备仓门口还有“刷脸”的第二道关。“工作人员在这里刷脸后,总控室内会有显示,这样就可以实时监控工作人员是否进入了相对应的设备仓。”许健雄说。
去年底,这座“地下城”的行车道中还加装了一台风机,用于改善环隧内的空气质量。“建设初期,没有充足地考虑到雾霾天气时环隧中的空气质量问题。去年,我们试验装备了一台风机,经过一段时间的监测,感觉对改善雾霾天气时环隧中的空气质量有很好的效果。今年会考虑加装更多。”许健雄说。
今年,通州区还将在其他地区分批改造断头路和瓶颈路段,完善区域内路网建设,让副中心拥有更高标准的交通配套设施。
据通州公路分局统计,通州全区大约2600公里道路,经初步疏理,城市副中心现有68条断头路和瓶颈路段,这68条道路有京塘路、宋梁路等干线公路,有玉桥西路、通惠北路等次干路,也有一些城市支路。今年开始,这些路段将逐渐分批改造。目前,次干路、城市支路的改造方案正在研究,将分批进行改造,近期将实施通惠北路等8条道路的建设。
具体项目方面,通州公路分局已完成宋梁路北延的施工招标工作,今年全面开工建设,项目建成后将与通怀路相接,可向北直抵怀柔区。京塘路科印节点一直是瓶颈路段,长期交通拥堵,目前已经开展了前期工作,今年将开工建设,彻底解决该瓶颈路段。此外,连接天津武清区的孔兴路也将向北延伸,即将开工建设,建成后将可直抵行政办公区。同时采林路、漷小路、黄马路等断头和瓶颈道路的前期研究工作也在进行中,将陆续开工建设。 本报记者 赵语涵
人居环境之高
水绿交融下的生活更舒适
自从搬进崭新的回迁安置房小区,64岁的郝家府村村民穆士国就喜欢上了每天从窗户处望一望小区旁边的人大附中通州校区。他的外孙女今年9月就要上初中了,老穆每次见到新校区,都忍不住畅想外孙女在这所自城里引进的名校中就读的场景。他说:“学校离安置房小区特别近,走路才10多分钟,孩子能和从城里来的好老师上课,上下学也方便,全家人都开心。”
老穆的女儿平时在城里上班、居住,以前来看望老两口时,只能坐车到距离村子几公里外的乔庄,再步行来村。副中心建设启动后,公共交通等基础设施网络不断完善。他的女儿回来看望二老,可以直接坐809路、通45路等直达郝家府村安置房小区的门口。路面交通高峰时段,还可以搭乘地铁6号线。
闲暇时,老穆喜欢招呼一两个老街坊,骑车到小区南侧的大运河森林公园游玩。“骑车只需10来分钟,一到开春,运河两岸可漂亮了。”老穆说,在副中心建设之前,他根本想不到,自己还会成为一名骑游爱好者,“城里的骑友,都特羡慕我们这儿的环境。”眼下,在距离小区更近的地方,减河公园正抓紧施工,完工后,老穆等村民又将多了一处骑游、散步的好去处。
今年是副中心建设的关键之年。本市将进一步加快推进城市副中心生态环境及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在水环境治理、园林绿化、文化、教育、医疗等方面推进一批项目,增强居民的“获得感”。
副中心将实施33项水务建设项目。其中,水环境治理类项目25项,防洪工程6项,供水项目2项,共计投资126.2亿元。到今年底,通州区将全面消除黑臭水体,提升供水保障能力,彻底解决部分小区夏季“用水难”的问题。有水还要有绿。今年副中心预计新增林地绿地2.5万亩、改造4万亩;新启动25个项目,新增林地绿地2.7万亩、改造4.5万亩,主要包括7个城市公园、漷县中心公园等郊野公园、潮白河森林生态景观带等7个森林湿地和生态绿道,打造水绿相融的生态环境。
同时,中国人民大学通州校区、首师大附中通州校区、景山学校通州分校和北京二中通州分校全部开建。安贞医院通州院区等重点项目将落户通州;首都儿科研究所通州院区、北京妇产医院通州院区、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胸科医院结核病院区、胸科医院改扩建、北京市疾控中心迁建等项目将进一步推进。另据透露,城市副中心体育规划目前已编制完成,将以最先进的理念、最高的标准、最好的质量,规划通州区体育设施。
此外,今年,通州城区内现有道路——运河大街至通朝大街和通燕高速,将被打造成“景观大道”,新增公共自行车1万辆。备受瞩目的北京环球主题公园及度假区项目一期工程已全面开工。一期工程计划于今年11月完成所有填垫工作,2020年正式开园。未来,这里的人居环境整体水平将迈向新高度,如老穆一样生活在城市副中心的人们,能够享受到更加优质的教育、医疗、体育、交通、休闲服务。 本报记者 高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