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之火:台北故宫博物院的火镰荷包

  • 2017-05-27 17:45:03
  • 北京晚报

作者: 邵天红

清乾隆 珍珠地珐琅彩火镰盒

孝贤纯皇后制火镰袋

台北故宫博物院藏有一火镰荷包,靛蓝色缎为表,饰有卷草朵花纹。荷包里有两层口袋,放置两块小火石,和一个椭圆形金属环。和台北故宫收藏的其他火镰盒相比,这个荷包简单质朴,并不起眼,如若不是随附的文件和包装,或许谁都想不到,这是富察氏皇后为丈夫乾隆皇帝亲手所做。它生动述说着火对这个民族的重要性。

起自白山黑水间的满族,以游牧、农耕和渔猎为生。游牧途中,火可以用来烹熟食物、烧水温酒,避免疫病的发生,亦能驱逐黑暗与野兽,带来光明与温暖;女真族早期的农业生产,也需要以火烧的方式进行开荒种植;打火工具与食物、餐刀等,更是满族男子的必备之物,在外出狩猎或远征时,他们会用篝火构成塔形、虎形、奔马形等不同的图形,用以传递报警、报喜、呼救等信息。

可以说,火贯穿于满族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其得来却不易。在满族的神话故事《托阿恩都里》及《天宫大战》中,各有一位普罗米修斯式的神话人物:托阿为盗火种,被罚做苦工;《天宫大战》中的拖亚哈拉女神盗取神火下凡,因为怕火熄灭,便将其吞进肚里,结果被烧成虎目、豹头、豹须、獾身、鹰爪、猞猁尾的怪兽。

那清人是用什么点火呢?无非火镰、火石与火绒。火镰是一块铁板,最早或于战汉时期被用来生火。用铁板击打火石,产生的火花能点燃火绒火纸,后来为便于击石,将铁板做成镰刀形,得名“火镰”。其上加木棍或绣品便于抓握,后装在荷包里挂于腰间,成为满族人随身携带的“打火机”。

作为皇权的赏赉之物,火镰是荣誉的象征。康熙五十五年,镇守陕西延绥等地总兵李耀奏谢皇帝所赐“火镰荷包一个……”康熙让李耀“见这火镰荷包,如见朕一般。”

而作为庆典的组成部分,火镰是敬天尊祖的象征。象驼宝瓶是清宫中的常见器,有铜制、瓷制多种,寓意“太平有象”。据载,清宫仪仗队的象上宝瓶中,盛装的也是火绒、火石与火镰。天下太平、王朝的长治久安,似也得益于火种的生发与存续。

当一件实用器,被赋予了越来越多的精神内涵,便超越了“用”与“器”,成就了从实用器到陈设器的转变——

那件火镰荷包赠予乾隆后不久,富察氏皇后便驾鹤西去。乾隆命人以内有黄绫的织锦将其包好,外配金漆盒,之外再配木盒,木盒上刻有乾隆满汉双语诗文及序言,及臣子庄有恭、蒋溥、汪由敦等人之题铭赞赋,以表达乾隆对皇后的无限怀念。

从挂火镰,到以火镰盒装火镰,再到为火镰盒配外盒,满族人俨然把火镰盒作为了文房雅物贮藏。北京故宫博物院及台北故宫皆收藏有乾隆时期的燧囊几件,拍卖中亦有得见——北京华辰2017年春拍即有一件乾隆款火镰盒,盒内外施松石绿釉,外壁以锥拱技法作锦地点纹,并凸饰金花,足内以矾红彩书“大清乾隆年制”六字篆书款,华贵精美。台北故宫博物院馆藏一件与之极为相似者,为此中静雅者。

瓷质品的实用性远逊于缎锦、犀角等材质,但它或许是火镰盒从实用器变为陈设器的最佳注脚:传承着高超的制瓷工艺,浓缩着满族人对自己民族传统的回望与继承,记录着他们敬天尊祖的精神追寻。

  • 编辑:综合编辑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