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出行效率,尚需多方适应,自行车道分快慢,早晚差异大。



10月25日起,平安大街部分路段开始实行非机动车分快慢车道。究竟效果如何?骑车人体验怎么样?上周北京晚报记者实地探访发现,早晚高峰差异挺明显。
“早高峰骑车人多的时候,分车道的优势就挺明显;但晚高峰的时候,优势就不明显。”住在平安大街路边、每天骑车上下班的王先生说。在北京城市规划研究院交通所的研究员李惟斌看来,“繁忙的都市交通,非机动车出行的优势越来越明显。无论是规划还是试行,都有很多东西要摸索,北京的规划中已经多次提到未来‘绿色出行’要成为主要方式之一,分快慢车道的做法体现了交管部门对规划非常重视。”
早高峰
效果明显 八成电动车走快道
平安大街是北京东西向的重要交通干道,机动车、非机动车流量都较大。且由于条件限制,目前路上的非机动车道宽度不一,时常被违法停车等问题困扰。10月25日起,将非机动车道以快慢行分为两条的做法在部分路段开始实施。
上周,北京晚报记者来到了平安大街路边。记者注意到,整条大街并不是全都实现了分车道。此前交管部门曾表示,因部分路段的非机动车道宽度有限,无法保证所有路段分车道后每条道路宽度达到2米,只能在部分路段试点。实际路面上,每隔不远就会有停车场、胡同口、机关单位等交通交会,非机动车道的隔离带一般每隔几十米就要为路口留出空间。
在分隔车道的路段,快慢两条车道之间均有隔离带,入口处中间的隔离带上还有交通标识。交通标识虽指示出两侧均为自行车道,但并未明确指明哪一侧为快行道。好在记者询问骑车人,大家都已从新闻上知道了一些规则,且认同靠外侧车道为快行。
部分受访市民感觉到了这一措施带来的便利。“早高峰的骑车人很多,尤其是上学的孩子。很多人都知道多人并排骑车是违反交规的,但大家都习惯了。现在分了快慢车道,单条车道的宽度变窄,并排骑车的人很容易感觉到,这种方式给他人带来了不便。”
在厂桥路口东侧记者注意到,早高峰时,约有八成的电动自行车走上了快速车道。“因为人多,大家都注意着眼前的路况,前面骑车人的选择会给后面的人提示或引领,让后面的人注意按速度分道骑行。”一名骑车人说。
晚高峰
秩序较乱 外卖小哥多逆行
同样的地点,早高峰秩序较好,但在晚高峰秩序就差了不少。如南锣鼓巷口往东的一段路上,因共享单车占据了整个人行道,步行的行人直接把靠外侧一条非机动车道当成了步行道,大多数自行车被迫集中至另一道骑行。
“因为早高峰的时候没有这么多游客,而傍晚的时候,很多人都来逛南锣。”一位居民说。类似的情况也出现在位于什刹海、南锣两大景区之间的地安门路口。晚高峰时过马路的步行者很多,一些不遵守法规的人站在人行道下、外侧非机动车道的入口处,导致很多骑车人只好绕开,骑进另一车道。
另外,晚高峰时候的逆行者更是明显多于早高峰时间。逆行人员中,送餐员占据了至少两三成,“早上的送餐需求很少,所以这一情况在早高峰时不会出现。”一位骑车人说。另有市民反映,“大部分送餐员逆行的时候,都是在外侧车道紧贴着路边骑,不太碍事儿;但也有的送餐员在内侧车道逆行,这就很讨厌!”
除了送餐员,快递送货的电动三轮车也让部分骑行者感到不便。因为这些车辆较宽,无论出现在哪一条车道,都会对骑车人造成明显的影响。一些三轮车甚至直接开到机动车道。北京晚报记者上前询问一名三轮车主,他正要给附近一家五金店送货,三轮车装满货后两米多宽,“之前我能在自行车道里骑,现在快慢车道都不够宽,我只能骑到机动车道上了。”
骑车者说
安全感提高 骑行环境有改善
“不分道的时候,常常能遇见在里面乱穿插的人,这种现象在分车道的路段明显减少了。”王先生说。分车道之后他自己的骑行速度并没有明显提高,但是骑行的安全感提高了不少。更让他觉得放心的是孩子的出行安全因此得到了更多保障。
他说道,随着生活节奏加快、电动自行车普及等因素,京城街头的非机动车速度越来越快。而且,以前平安大街,因路边停车经常占据非机动车道,部分路段骑行环境可谓恶劣。“后来交管部门在非机动车道外侧规划了一些内嵌式停车位,旅游大巴乱停车占道的问题很大程度上解决了;现在分了快慢车道,这些路段上不再有乱停车的情况,效果还是挺好的。”
至于晚高峰时秩序不太好的情况,他认为,这会随着人们逐渐熟悉分道骑行以及加强管理来改善。此外,也建议大家严格遵守交通法规,减少逆行,特别是速度快的电动三轮车和电动自行车。
规划学者
多个非机动车
道措施需适应
“新的一种交通管理措施出台后,可以预见会有一个适应的过程。”北京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交通所研究员李惟斌说,“可喜的是,不仅前一阵出炉的新版《总规》给了绿色出行更高的定位,交管部门和很多市民,都在为落实这个理念做着自己的努力。”
多年关注、研究交通规划的李惟斌注意到,交管部门对改善非机动车出行环境做了很多尝试,比如菜市口等路口,已经使用了非机动车左转直行与右转分道行驶;长椿街路口至天宁寺立交桥,为避免自行车绕远,辅路同侧设置了双向车道,且西向东方向也分了左转直行与右转道。她还注意到一个细节,在这里,右转的机动车道位于三条非机动车道之间,“这样做会让机非交会前置于路口,但是减轻了十字路口的压力。可见交管部门用心良苦。”
在不改变道路“红线”即原有宽度等客观条件的情况下,“无论是规划还是交管,都在想尽办法,将道路的效率最大发挥出来。”李惟斌说。
如今分为快慢速的非机动车道出现,“初期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比如说快速车道可能被电动自行车长时间占据。从规划的技术角度看,现在北京的城市状况,并不鼓励不合规的电动自行车发展。实际生活中大家也能感觉到,不合规的电动车速度快、体量大,可能造成的交通安全隐患多。有关部门会逐渐加强管理,解决这一隐患。”
而且究竟快慢速车道要以什么样的速度为界限,目前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说法,“毕竟绝大多数的骑车人包括我自己在内,并不能随时知道自行车的速度。具体如何分界,也许要随着人们逐步适应这一做法后,按照自己的感受来把握。”
她也想到了一些建议,比如普及初期,除了媒体宣传外,交管部门可以在分道标识处,更明确指出哪条车道适用于速度快的非机动车,以便市民遵守。目前分开的非机动车道,以栅栏物理隔离,导致车道变窄了一些,看似不便,“但这能防止机动车乱停乱放,保证骑行者的安全。将来大家出行素质都进一步提高后,这个麻烦也许就不存在了,只是目前需要使用这种物理隔离来保证安全。”
“规划部门在北京不少地方做着调查,未来类似的分道等方便自行车的措施会越来越多。”另据交管部门表示,北京其他道路的非机动车道,也会在未来逐步推行类似快慢分道的方法,以促进绿色出行。
本报记者 张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