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佐史称“小西陵,小东陵”
据王佐镇地方志记载:王佐原称屯里,是清道光皇太子墓。旧有贝勒王坟。贝勒王坟在选址时,认为这是一块风水宝地,头枕侯家峪,手扶东西王佐,脚踏南北两宫,取辅佐帝王之意,封为供上佐王,后定名王佐。
目前,据史书记载:清嘉庆十三年(1808)嫡福晋钮祜禄氏薨逝,曾先葬于王佐。道光皇帝即位后,追册谥号“孝穆皇后”,移至东陵宝华峪万年吉地,后又因地宫浸水,再移至西陵龙泉峪万年吉地地宫。
清道光十一年(1831)四月,道光帝长子奕纬薨逝,年仅24 岁。道光帝以皇子例治丧,进封“隐志贝勒”,其园寝选在王佐东北(现该址为王佐镇文化站),故王佐有“小西陵,小东陵”之说。
“泥锅造饭斗量柴”传说
王佐镇民间至今有很多传说。“泥锅造饭斗量柴”便是其中之一。话说朱元璋在南京称帝之后,害怕四子朱棣篡位,便打发朱棣和一些老弱残兵“扫北”,封其为燕王。
燕王带着队伍“扫北”,朱元璋还是不放心,又颁旨燕王每到一个地方,就要向他禀报当地的生活情况。
这一日,“扫北”的人马驻扎在沙锅村一带,又该向朱元璋禀报情况。燕王的军师起草了一份奏折,要呈朱元璋。奏折中有这样一句话:“泥锅造饭斗量柴”。
朱元璋一看,心中大悦。心想,原来北方那么贫穷啊!用泥做成的锅怎么能造饭呢?连烧火的柴都要用斗去量,可见资源十分贫乏,别理他了。
其实,朱元璋不知道,沙锅村民祖辈都用泥作坯,烧结成锅,叫沙锅。用沙锅做饭比铁锅香。“斗量柴”实际上是“量”煤。朱元璋生活在南方,不知道北方有煤,更不知道用煤做饭要比用柴好的多。
后来,燕王终于“扫北”成功,在北京地区羽翼丰满后,发动了“靖难之役”,最终登上了皇位。
乾隆喜欢沙锅村
沙锅村原名砂锅村,因村民皆以烧制砂锅售卖为生而得名。传说,当年沙锅村村民挑着砂锅去京城售卖,乾隆皇帝都得给让道,害怕相撞打破砂锅,可见当年沙锅村的砂锅远近闻名。后来,也有传说,当年燕王朱棣驻扎北京时,曾用“泥锅造饭斗量柴”来形容沙锅村村民的生活状况。后来,到了清朝乾隆年间,皇帝每次外出打猎,均用沙锅村烧制的大砂锅炖肉。砂锅炖肉香味四溢,口感极佳,深受乾隆赞许。后来,乾隆还将沙锅村的砂锅钦定为宫廷贡品。
铁帽子将军
相传,当年,在贝勒爷下葬的时候,风水先生选定了一个吉时。说是要等“扁担开花,鱼上树,铁帽子将军来”的时候才能下葬。当时,人们都不相信。纷纷说:“这要等到什么时候呀?”
贝勒爷下葬是当地的大事,来看热闹的老百姓,从四面八方来了很多。其中,有一个年轻人,本来上山砍柴,但见天要下雨,他便没砍,只在山上随手折了一枝山桃花,绑在扁担上就下山了。看到贝勒爷下葬的场景,便也来凑热闹。不巧,他刚挤进人群,风水先生就说:“你看,扁担开花了。”
这时候,又有一个小孩从河里摸了一条鱼,用柳条串着也来凑热闹, 围观的人多,他个子矮,就爬到了树上。小孩刚把柳条挂在树上,风水先生就指着小孩说:“鱼上树啦!就等铁帽子将军来了。”
说着,这时候,天上哗哗下起了大雨,人们都纷纷跑到树下躲雨。忽然,有一个人从远处跑来,只见他为遮雨,刚好把一口新买的铁锅扣在头上。风水先生就又对大家说:“你们看,铁帽子将军来啦,吉时已到。”
原来头顶铁锅遮雨的人,就是“铁帽子将军”呀!大伙这才恍然大悟。
“龙凤争祥”的传说
相传,当年道光还没即位皇上的时候,他的一个福晋不幸薨逝,这让道光非常伤心。道光的下人一边安慰道光要节哀,一边劝道光说:“还是让福晋早日入土为安吧!”
入土为安也得先找到坟地呀。可道光还没当皇上,东陵、西陵虽然都是大清的万年吉地,但道光的福晋还没有资格在那两个风水宝地安葬,只好另选一块风水宝地安葬。于是,道光就派手下出京,四处寻找下葬福晋的风水宝地。
这一天,道光的几个手下,带着风水先生,走到了西王佐。一看,北有高高的马鞍山,南有开阔的大平原,一条河水清澈见底,缓缓绕村而过,两岸绿柳成林。风水先生说,这就是一块风水宝地。几个手下一听,非常高兴。
不想,正当风水先生选坟穴点的时候,有两只喜鹊突然从天上飞下来,扑向草丛中的一条蛇。而蛇也抬起头来,与两只喜鹊争斗。风水先生一看,便兴奋地说:“太好了!就在这个地方建坟吧。这叫‘龙凤争祥’之地。”
于是,道光的几个手下,便兴冲冲赶回京城,向道光汇报。道光一听手下的禀报,非常高兴,马上派人在西王佐开穴成坟,安葬了心爱的福晋。并建了一个黄瓦的亭子,在亭子里立了一块碑,在石碑上还刻上了一首道光怀念福晋的诗。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