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阜成门南十里,有地名花园村,乃古花园。这里景色秀美、环境清幽,自古即为京郊著名游览胜地。钓鱼台在花园村偏南,距金中都会城门里许,此地有泉涌出汇为池,其水至冬不竭,凡西山诸名泉之水流悉灌于此。
早在八百多年前的金代,钓鱼台一带,已成为帝王和达官贵人们的游乐之所。金代著名的文学家王郁,曾隐居于此。他常在此地垂钓,并且自筑高台专备钓鱼之用。金海陵王也曾于钓鱼台开宴赏月。就连金朝的皇帝,也相中了这片人间仙境,在这里建起了行宫,金章宗常垂钓于此,故后世亦称钓鱼台为“皇帝的钓鱼台”。金哀宗有诗赞美钓鱼台是:“金主銮舆几度来,钓台高欲比金台”。
元朝初年,宰相廉希宪在这里修建别墅,名万柳堂,成为盛极一时的游览胜地。到了元末,园林被毁,丁氏将园林修缮,并建玉渊亭,将园改为丁氏园亭。之后,钓鱼台为马文友所有,其在这里建起了“饮山”和“婆娑”诸亭。
到明朝万历初年,钓鱼台为万历皇帝外祖父武清侯李伟所有。而此时的钓鱼台已经坍塌,既无台,又无亭。然而即便如此,仍是堤柳四垂,水榭临渊,既有鸟声相闻,也有藤花为伴。李伟将这里修葺一新,此处又成为了佳景胜地。李伟闲来无事,临渊垂钓也是其乐融融。明朝末年,李氏家族衰落了,钓鱼台的李家园林也就荒芜了。
清乾隆三十八年(1773),乾隆皇帝下旨在钓鱼台修建行宫,他首先将水池疏浚成湖,并引来西山诸泉水灌注。后又在行宫西南,建造了用城砖砌就的一座城门式高台,台上石额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的“钓鱼台”三字。在湖边建造楼阁一座,名“望海楼”,此外还建有养源斋、澄漪亭、潇碧轩等建筑。此后皇帝每次去西郊园林避暑、休息后回宫,都会由此经过,在钓鱼台停留歇息。
清末,宣统皇帝溥仪曾将这座园林赐给他的老师陈宝琛。陈宝琛欣喜若狂,感激涕零。解放前,这里又为傅作义将军别墅。
1958年在钓鱼台风景区,修建了国宾馆,包括古台在内,面积达40多万平方米,它分为古钓鱼台区和宾馆区两大部分。古钓鱼台区基本上保持了清代乾隆行宫的原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