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渔以美食言志

  • 2018-03-06 22:20:43
  • 北京晚报

李渔生于1611年,原名仙侣,字笠鸿,号笠翁。他出生于一个富裕的药商家庭,自幼与市民阶层密切接触,对他的生活态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渔早年有入仕之心,曾参加过几次乡试,均告落第。明末战乱频繁,李渔之父病故,家道日趋衰落,李渔遂以卖文为生。清军入关后,李渔曾在山中避居,直到顺治八年(1651年)移居杭州与当时的名流都有密切的交往。

因为其文畅行,名声日壮,李渔又自组戏班演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李渔带着戏班走遍九州演出,饱览风光,兼赚资财颇丰。康熙元年(1662年),他移居南京(时称金陵),置别业,以“芥子纳须弥”之义取名为“芥子园”,后设立书铺。《芥子园画传》便是在此刊行的,施惠后世画坛近400年。

晚年,李渔举家迁回杭州,有载“买山而隐”,但经济状况已经大不如前,不时向友人求助,最终在穷困中死去。李渔留下了许多著作,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闲情偶寄》。李渔自己对这部作品也十分满意,曾在写给朋友的信中说:“独《闲情偶寄》一书,其新人耳目,较他刻尤甚。”

在《闲情偶寄》中,李渔撰写了《词曲》、《演习》、《饮馔》等八部。《饮馔》部中,李渔提出经过加工的肉不如生肉,生肉又不如蔬菜的观点,认为蔬菜最接近于天地自然及其本来形态。又说上古之人都是穿草衣、以木为食的。所以《饮馔》部先写蔬菜再写肉食,既推崇俭朴,也是为了反复古风。为了体现这种观点,李渔还举了“肉食者鄙,未能远谋”的例子,认为食肉之人之所以不能远谋,全赖肉中油脂填塞了心窍,没了“心眼”自然也就没了谋划。也许是觉得说服力不够,李渔又举了一个“生动”的例子:自然界中,百兽吃草木便狡黠多智,而虎吃人,没有人便食百兽,是彻头彻尾的食肉动物,便是百兽之中最蠢笨的了。

在这种观念的指导之下,李渔总结了蔬菜的几大优点,清、白、芳馥、松脆。素食之中,他最看重的素食是笋,李渔认为笋之所以能比肉食美味,在于其“鲜”,山林中的笋也因其更近自然而优于城市中的笋。在众多烹饪笋的方法中他化繁为简地记载:“素宜白水,荤用肥猪。”不论是白水煮完稍加酱油,还是用肥猪肉烹调,使其甘味入笋,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笋之鲜美。笋的鲜美并不仅体现在吃,还体现在辅助烹饪。李渔说,凡是好厨子,都会把焯笋的汤留着,做什

么菜都兑进去一点。食客都能吃出食物的鲜美,但发现不了鲜从何处而来。在李渔心中,笋当真是第一好的食物,不但味道可口,还“益人”,称得上食中上品。

除了笋,李渔最推崇的是“蕈”(蘑菇)。李渔认为蘑菇是山川草木之气凝结而成的“无根无蒂”之物。吃蘑菇就仿佛吸入了山川草木之气。所谓的蘑菇有毒,是因有毒的蛇虫在地上爬行,污染了土壤,从而污染了蘑菇——这些都是缺乏科学依据的揣测。李渔认为蘑菇这种植物虽然清香有限,但是“汁之鲜味无穷”。最佳的食用方法是配合少许荤食。与蘑菇相对应的是水中生的“莼”,二者都是“清虚妙物”。李渔曾经以蘑菇、莼菜、蟹黄、鱼肋做羹,起名为“四美羹”,食客们吃了以后都感叹道:“从今往后,再没有什么吃的值得下筷子了!”

众所周知,葱、蒜、韭菜三种食物气味比较重,但仍有很多人爱吃。李渔对葱、蒜、韭菜的态度也有分别:永远不会吃蒜;葱可以用来炒菜调味,但是不会入口;韭菜则是只吃刚长出的嫩芽。

李渔似乎对气味重的事物都有些“戒备”:他认为将生萝卜切丝、拌上醋是辅粥佳品,但因为吃了会打嗝,让别人对自己生厌,所以不准备再吃。但是加工做熟的萝卜则没有这种“臭气”——李渔觉得这就像识人:有的人初见的时候看似小人,但是熟识后却发现对方是君子。

《闲情偶寄》中经常出现这种精妙的比喻,例如《汤》这样阐述饭与汤羹之间的关系:“饭犹舟也,羹犹水也;舟之在滩,非水不下,与饭之在喉,非汤不下,其势一也。”比喻之外,李渔还通过对于饮食的态度透露出了很多观念:羊肉“初食不饱,食后渐觉其饱”,所以吃羊肉“当留腹中余地,以俟其长”——李渔对饮食其实是有节制的。

李渔自创了一套辨别席间客人饮酒与否的方法,记载于《饮馔》部最后:因为“果者酒之仇,茶者酒之敌”,所以嗜酒之人必定不爱饮茶、吃水果。但凡有未一起饮过酒、不知其酒量深浅的客人入席,先给客人吃果饼、甜品试探。如果他拿起来就吃,并且越吃越高兴,便可断定此人是“茗客”;如果客人出于礼貌取而不食,或吃了几块就出现倦怠的神情,那么他必是“巨量之客,以酒为生者也”。李渔评价自己的这套方法“百无一失”。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