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的“外交部大院”

  • 2018-03-11 20:17:11
  • 北京晚报

外交部街是东城区的一条胡同,真庆幸她今天仍完好地存在,名字也依然叫“外交部街”。

前段时间,东城区文联组织作协会员和部分摄影家走进胡同采风,我早早就报了名,因为这是一条装满了我童年记忆的胡同啊。

这天,我提早出发。刚走出地铁五号线灯市口站,就遇到了肯定也是起了个大早儿的东城作协副主席杜染。他正在问路人:“外交部街胡同怎么走?”我赶上前说:“您就跟着我走吧,一准儿错不了。”

怎么可能找错呢?小时候,我家住在南小街的赵堂子胡同。附近有两家电影院,那是孩子们的最爱,一家叫红星电影院,还有一家就是大名鼎鼎的甲级影院——大华电影院。有段时间红星电影院以放映新闻纪录片为主,偶尔也放新上映的故事影片;而大华电影院全天放映故事影片,厅内的条件也要比红星好得多。那时候我们一大帮胡同的发小,经常结伴去大华电影院看电影。而从家走到大华电影院,必经的胡同就是外交部街。说这条胡同装满了我的童年记忆,一点不为过。而且,记忆是那么清晰。

给我留下印象最深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外交部就曾坐落在外交部街这条胡同里。那时我们从胡同东口向西走进外交部街,快到西口的时候,就到了外交部。只见门口挂着白底黑字的大牌子,上面写着“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几个大字。门楼正中的瓦顶上,五星红旗迎风招展。门口两边各站立着一名站岗的卫兵,他们身姿威武,持枪站立一动不动,那叫一个精神!我们中有人轻声地和他们打招呼,叫声“解放军叔叔好”!站岗的战士只是露出一丝微笑,标准的站姿却丝毫未变。有几次我路过这里时,正赶上有漂亮的小汽车驶入。车窗上挂着白色的纱帘,后排座位上的身影使我不禁想,那会不会是周恩来总理和陈毅部长来这里上班呢?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全面开始,连孩子们的眼里都充满明媚的阳光。我甚至想过长大了也去当个外交官,就可以走进这个神秘的院落了。我和同伴们一天天长大,外交部门口的解放军叔叔也换了一茬儿又一茬儿。不知什么时候,门口的卫兵不见了,外交部的大牌子也撤掉了;还有一段短暂的时期,这条胡同改名叫“瑞金路十条”——那是“文革”时留下的痕迹。

光阴荏苒,半个多世纪如梭而去,此次东城区文联组织的走进胡同、探访社区活动,使我受益匪浅。通过建国门街道办事处孟锐主任和外交部街社区刘蕙萍主任的介绍,我们了解到这片老城区的历史沿革,再一次感受到胡同文化的厚重。外交部街历史悠久,有着丰富的历史文物遗存,也是目前北京市内保存相对完整的胡同之一。别看这条胡同只有七百多米长,却分布着外交部旧址、睿亲王府、藏经馆、协和医院别墅、通圣堂、李少春旧居等。

今天,我们从胡同西口进入,向东走着。一个个门牌、一个个院落,都引发作家、摄影家的兴趣。而我,最想探访的是这条胡同的33号——外交部大院。终于,我走进童年的“外交部大院”,圆了小时候的一个梦。

更让我们惊喜的是,在门口迎候我们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一代外交官,已经年近九旬的关宗山老先生。关老身板挺直,精神矍铄,话音洪亮。他的介绍十分生动:外交部旧址最早是明朝明英宗时期的权臣石亨的宅邸。“土木堡之变”后石亨发动夺门之变,将明英宗重新扶上皇位,石亨也因为复辟有功获封忠国公,并赐邸于今天的外交部街。1457年起,胡同的名字也因石宅的扩建而被称为“石大人胡同”。几经变迁后,清宣统末年,为了迎接访华的德国皇太子,清外务部在已是宝源局的旧址上兴建了迎宾馆。迎宾馆专门用作迎接国宾,相当于现在的国宾馆,是当时北京城内最豪华的西洋建筑。辛亥革命爆发后,清廷开始宪政改革,袁世凯被任命为清政府内阁总理,从河南老家进京后的袁世凯将内阁政府设在石大人胡同的迎宾馆内。此后不久,袁世凯便将家眷接到北京,和他本人一起入住迎宾馆。1912年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石大人胡同的迎宾馆也就成为了临时大总统府。1912年8月24日,孙中山抵达北京会晤袁世凯,为了表示尊敬,袁世凯迁往铁狮子胡同陆军部居住,将石大人胡同的迎宾馆作为孙中山的临时行辕。1912年9月18日孙中山离京,袁世凯下令将东堂子胡同的北洋政府外交部迁往石大人胡同迎宾馆,从此石大人胡同改名为外交部街。

关老兴奋地讲道,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后,外交部的地点选了两处,经周恩来同志亲自勘察,决定设立在北洋政府外交部的旧址上,即现在的外交部街33号院。政务院总理周恩来同时兼任第一任外交部长,他和第二任外交部长陈毅同志都曾经在这里办公。上世纪六十年代初期,外交部迁往朝阳门内大街北侧,外交部街的原址则改为仓库。自1974年起,院内的假山和老楼被逐渐拆除,大院变成外交部职工宿舍和世界知识出版社等,院内建筑被逐一拆建,仅有一座曾是迎宾馆正门的灰色的西洋式门楼被保留下来。

作为外交部的职工宿舍,门口站岗的战士不见了,我记忆中的假山、老房子也全无踪影。我在院里,也就是西洋门楼的后面,看到了特意保存至今的那块旧官人的下马石,石上的雕刻纹路依然清晰可见,仿佛向今人诉说着逝去的岁月、往昔的时光……

然而,大院没了人还在。

正当我有些惆怅时,一位老人迎面走来,他乐呵呵地和我打招呼。一聊,吓我一跳:这位看上去不打眼的老者名叫王永成,今年86岁,曾是我国驻秘鲁大使馆的二等秘书,担任过外交部行政司司长,继而出任中华人民共和国驻赤道几内亚特命全权大使,直到退休。

我问他手里的竹夹子是干什么用的?他把一个塑料袋拿给我看,说:“每天散步时,顺便把大院里的垃圾清理了,捎带手的。”我肃然起敬,这是一位为祖国外交事业贡献了一辈子的老一代外交官啊!

我上前想搀扶他,老人推辞道:“不用不用,还不老,哈哈!”我约他找个时间细聊,他爽朗地答应:“好哇,到我家来吧。”我问:“您今天怎么安排?”86岁的老外交官王永成说:“合唱团活动,唱歌。”

我想,王老一定会唱,也一定唱过那首《我们走在大路上》。

你听——

我们的道路洒满阳光

我们的歌声传四方

我们的朋友遍及全球

五洲架起友谊桥梁

向前进,向前进

革命气势不可阻挡

向前进,向前进

朝着胜利的方向

  • 编辑:王祖心
原创声明:本文是北京旅游网原创文章,其最终版权仍归北京旅游网所有,转载请注明来自北京旅游网

征文启事

为能让网友分享自己美好旅途,记录旅途美好回忆,北京旅游网特面向全球网友公开征集文旅类稿件。范围涵括吃喝玩乐游购娱展演等属于文旅范畴的内容均可,形式图文、视频均可。

稿件必须原创。稿件一经采用,即有机会获得景区门票、精美礼品,更有机会参与北京旅游网年终盛典活动。

投稿邮箱:tougao@visitbeijing.com.cn

咨询QQ:490768046

北京旅游网京ICP备17049735号-1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35003号

版权所有:北京市文化和旅游局宣传中心(北京市旅游运行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