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百年历史的二七机车厂机车车间里,最后两台新造内燃机车已经披上橙色新装,即将出厂,车间的工人们也将走上新的人生征程。挥手告别,既有不舍,也有希望。

◀围绕着最后的新造机车,机车车间的工人们各司其职,在离厂前站好最后一班岗。

▼转向架车间钳工、“90后”何涛涛进厂两年半,已是车间骨干力量。春节前,正在山西老家休假的他接到车间主任电话,希望他能回厂参与最后两台机车车轮和转向架的制造,他二话没说就马上回到车间。对何涛涛来说,厂没了无非就是换份工作,“造火车修汽车我都行,只不过零件不同,有手艺就不怕”。

◀大件班班长、“80后”新北京人王志全为机车安装好“心脏”——柴油机。人生正当年的王志全和厂里众多年轻人一样,未来仍打算钻研技术,在新的岗位继续当“工匠”。

▶机车车间调度员、“70后”“厂二代”帅希成(右)负责最后两台新造机车的统筹组装,从部件签收到质量把控都尽心尽力,在机车上倾注感情。

◀转向架车间主任王建勇(右),也是位“70后”“厂二代”,作为车间主任的他在面对停产通知时最先想到的是车间员工。为了能让更多的员工有更好的职业发展,他不仅时常与员工谈心、为员工安排技能培训,还积极联系北京地铁运营公司等同行业单位,争取让更多的员工人尽其用,后顾无忧。

▼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60后”乔红波既是30年工龄的“老二七”也是“二七厂”转型的掌舵人之一,望着“二七厂”最后的新造机车GK1E的模型,他的眼中饱含深情。

▶“二七厂”机车车间有着百年历史,一代代“二七人”在车间里为祖国源源不断输送着前进的动力。“二七厂”转型后,老车间也将作为工业文化遗存保留下来,为北京文创产业发展助力。
3月的北京,正要进入繁花似锦的季节,位于北京西郊长辛店的二七机车厂,也将在这个月全面停产,挥手告别制造业,开启转型文创产业的新征程。
百年历史的机车车间里,两台GK1E型内燃机车,是“二七厂”的收官之作。3月底机车交付客户后,车间就再无新车开出,工人们也将离开熟悉的岗位,寻找新的出路。
车的告别,也是人的告别。
1971年出生的帅希成是机车车间调度员,谈吐风趣的他被工人们亲切地称为“帅调”,最后两台机车的组装都在他的指挥下完成。从配件到完整的机车,就像是拼装两个近百吨重的巨型玩具,“帅调”就像是大管家,指挥着钳工、电工、焊工等多个工种数十名工人一起“化零为整”。
“驻颜有术”的“帅调”在“二七厂”已经有了30年的工龄,但若算上父亲帅士钧,“帅调”和“二七厂”的联系其实从出生就已开始。始建于1897年的“二七厂”至今已走过120多年历史,留下不少“厂二代”甚至“厂三代”的工人,这些家庭和“二七厂”一起,见证了“二七革命运动”、新中国自产内燃机车的诞生等重大事件。
如今,“二七厂”告别老本行,工人们也将告别车间,对于“厂二代”“厂三代”而言,就像是和从出生就在一起的亲人说再见。即将告别岗位,“帅调”一如往常地眯眼笑着:“即使将来车间不再生产,我还是想留在这儿工作,如果厂区建起一个博物馆,起码也能当个讲解员啊。”
与这些“70后”的“厂二代”不同,年轻人则更愿意坚守着自己的技术岗位。
1989年出生的大件班班长王志全是“帅调”的得意门生,除了机车拼装技术,他还从“帅调”那里学来了常挂嘴边的微笑。2008年王志全从山西大同来到北京“二七厂”,在机车车间十年,凭借过硬技术接了“帅调”的班,当上了负责大型部件组装的大件班班长。
在听闻“二七厂”计划搬迁到房山窦店的消息后,他干脆在窦店买房安了家,做好了长期干下去的准备。后来“二七”搬迁变成“长客”与“二七”合建窦店工厂,中车集团为“二七厂”员工提供了转到窦店工厂的机会,王志全希望进入新的工厂继续从事装配工作:“有十年的经验,到那边技术肯定没问题”。
工人们为自己的未来做着打算,而“二七厂”的“家长”们要考虑的问题就复杂多了。
“60后”乔红波是中车北京二七机车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也是一个从车间走到经营管理岗位的“老二七”,在这次“二七厂”转型过程中参与执掌舵轮。
“‘二七厂’不是没有了,而是转型为以文创为主体的科技文化创新城。”乔红波说,未来的“二七厂”既要保留红色历史文化和工业文化遗存,又要打造涵盖新媒体文创、人工智能、轨交装备研发和文化旅游的科技创新园。今年年中,“二七厂”转型的一期启动区就将正式完工亮相,不少科技文化龙头企业和明星工作室也表达了入驻意向。
“我们对合作经营伙伴和入驻企业都提出了一个要求,就是希望他们能多接收一些‘二七厂’的员工。员工的安置是转型中的一个难点,但是我们会在政策允许范围内,尽最大努力帮助员工和‘二七厂’一起成功转型。”
“虽然停产的消息让人感到失落,但‘二七精神’还在,我们还能看到新时代‘二七厂’的美好未来!”乔红波说。